浮華世間的一抹清涼
——代跋
審校完譚天撰寫的《持一句佛號 回家——淨宗大德昌臻法師傳》一書,難掩心中對昌臻法師的敬仰。昌臻老法師豐富曲折、艱苦求法、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一生,清晰地出現在我眼前。
老法師出生在一個具有深厚傳統文化根基的家庭,自幼秉承了中國文人的優良品質。這種優良品質主要體現在對於真理的追求和躬行實踐上麵。正如孔子所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個“道”,就是真理。將“道”看得來比生命更重,自然就應當依“道”而行。這就要求人們必須注重自己的倫理道德修養,時時刻刻以內在的道德來約束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開始,通過修身、齊家,最後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標。在具體的行持上,則遵循中國聖賢“擇善而固執之”的教導,刻苦學習,依照“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次第來實現這一理想。
昌臻老法師的一生,可以說是充分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追求知識和真理,努力提升自己的精神道德境界,“以先知覺後知,以先覺覺後覺”,讓這種崇高思想境界和社會責任感來孜孜不倦地教導民眾。因此,在任何艱難困苦的環境下,他都能保持中國知識分子的良心,堅定自己的操守,而要維護和強化這種良心和操守,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有極高的智慧。這種極高的智慧,在他看來,隻有佛法才能夠全方位提供。
了解這一點,也就了解昌臻老法師早年從仕,長期從事教育和醫療工作,以及後來以75歲高齡接受離欲上人囑托,毅然出家,重修報國寺,培養後繼人才,並積極弘揚淨土法門的種種事業的深層次的原因。
讓人欣然的是,在本書中,作者較好地體現了老法師追求真理的次第。
譚天是一位作家,也是資深媒體人,擅長紀實文本的寫作。她曾經訪談撰寫過近百位文化藝術界人士,往往能夠用不多的筆墨,準確勾畫出受訪者的主要狀態及精神風貌。
不僅如此,她也是一位淨土法門的踐行者。早年皈依成都文殊院寬霖大和尚,是老和尚在家學子,對淨土修行有一定體悟。因此,無論從文筆的準確精練還是對佛法的認識上看,譚天所寫的《持一句佛號 回家——淨宗大德昌臻法師傳》,是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記者、作者、行者,這三者身份的交織,體現在這本書中,就形成了該書的特色。
我認為,這部傳記有以下五個特色:
首先,內容可信,資料豐富。昌臻法師一貫為人低調,從不張揚,也從未想過後人要為他立傳。為了做到言之有據,作者對當年與老法師有交往和接觸的人士進行了大量的采訪,獲得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其中的許多材料是第一次披露。出版後,可以起到對某些文章中史料的匡正作用。這點得力於作者多年的媒體從業經驗和功夫,如果沒有這樣的經曆,很難將采訪內容和資料進行高度概括和提煉,並能夠恰到好處地使用。除了通過親自采訪獲得的資料以外,作者還廣泛地直接引用老法師的日記、文章、談話及開示等資料,尤其是在一些章節的結尾部分。這樣做的特點,讓人覺得是法師本人在與讀者麵對麵交流,使人感到真實和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