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思維創新:打破禁錮自己的思維定式(1 / 3)

變通之人,首先是能夠善於尋求“新思維”,能夠打破常規,力求創新製勝的人。這種人喜歡別出心裁,喜歡“無中生有”,他們堅信第一次吃螃蟹的人不僅僅是具有大勇的,更是充滿智慧的;不喜歡走大家蜂擁而上的“陽關大道”,而是喜歡那無人問津的“獨木小橋”;不喜歡死扣一點,喜歡變換角度……他們因此而智高於常人。

掙脫捆綁你思維的鏈條

我們的思維比我們的身體更需要自由地呼吸!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存在著無數我們肉眼看不見的鏈條,這些鏈條禁錮著我們的思維,扼殺了我們思考的勇氣,夭折了我們智慧創新的萌芽,讓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上走得步履蹣跚。這些鏈條經常表現為習慣、經驗和沒有任何道理的“想當然”。在這些專製的鏈條的捆綁下,我們難以獲得成功。很多時候,我們開始向環境低頭,甚至於開始認命、怨天尤人,豈不知這一切都是我們心中那條係住自我的鐵鏈在作祟罷了。

我們大多數人都喊著要自由,卻沒有注意到自己的思維也需要自由。很多時候,思維被我們束縛住,難以呼吸,於是,我們隻曉得一成不變,止步不前,每天迎來朝陽,送走落日,毫無生氣,按部就班。要想突破麵前的困境,要想有所成就,我們就要把思維從這根鏈條中解放出來。

有兩個貧苦的樵夫靠上山撿柴糊口,他們每天總是一起去山裏撿柴。

有一天,他們在山裏發現兩大包棉花,兩人喜出望外。棉花的價格當然要高過柴薪數倍,如果將這兩包棉花賣掉,可以保證各自家人一個月豐衣足食。當下,兩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趕路回家。

走著走著,其中一名樵夫眼尖,看到山路旁有一大捆布。走近細看,竟是上等的細麻布,有十多匹。他欣喜之餘,和同伴商量,一同放下肩負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

他的同伴卻有不同的想法,認為自己背著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到了這裏丟下棉花,豈不枉費自己先前的辛苦?堅持不換麻布。先前發現麻布的樵夫屢勸同伴不聽,隻得自己竭盡所能地背起麻布,繼續前行。

又走了一段路後,背麻布的樵夫望見林中閃閃發光,待走近一看,地上竟然散落著數壇黃金,心想這下真的發財了。趕忙邀同伴放下肩頭的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擔來挑黃金。

同伴仍是不願丟下棉花,並且懷疑那些黃金不是真的,勸發現黃金的樵夫不要白費力氣,免得到頭來一場空歡喜。

發現黃金的樵夫隻好自己挑了兩壇黃金和背棉花的夥伴趕路回家。走到山下時,無緣無故下了一場大雨,兩人在空曠處被淋了個濕透。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肩上的大包棉花吸飽了雨水,重得無法再背得動,那樵夫不得已,隻能丟下一路辛苦舍不得放棄的棉花,空著手和挑黃金的同伴回家了。

用現在的話說,故事中把棉花背到底的樵夫就是“一根筋”,他自己給自己套上了思維的鏈鎖,一條道走到黑,真是可憐又可悲。不要笑他,其實我們中有很多人也在自覺不自覺地做著他這樣“一根筋”的事情。

比如,寫文章喜歡按照一定的套路,喜歡交同樣風格的朋友,不是“朝九晚五”,就是人登山,我亦登山;人下海,我亦下海。總之,按部就班,因循守舊,人雲亦雲,沒有一點變通靈活之意。活在別人的軀殼裏,實在可悲可歎。

我們更需要的是能夠放棄循舊,清醒而靈活地權衡利弊,做最正確的判斷,選擇屬於自己的正確方向。同時,別忘了隨時檢查和審視自己選擇的角度是否產生偏差,適時地進行調整,千萬不能像背棉花的樵夫一樣,隻憑一套“亙古不變”的哲學,便欲強度人生所有的關卡。

我們還要時時留意自己執著的信念是否與成功的法則相抵觸。追求成功,並非意味著必須全盤放棄自己的執著,去遷就成功法則。隻需在意念上做靈活的修正,使之契合成功者的內蘊,即可走上輕鬆的成功之道。

不善於改變思維,就根本不可能找到成功的路徑。因為改變思維是改變自己的內在基礎,隻有運用頭腦,積極思考,勇於變通,你才可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要改變這種思維定式,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知識,並隨著形勢的發展不斷調整、改變自己的行動。

一個人在社會中、在事業上要取得一定成就、做出一定的貢獻,光靠一些老方法、老套路是很難成功的。當你站在一條已經有無數人走過的路上,遙望著難以企及的成功目標時,你應該早點覺悟,轉變注意力去尋找另一條更近更省力的新路,而不要倔強地在那條無法看到前途的老路上浪費時間。

轉變思路就是創新

頭腦稍微轉變角度,就可能報告給世界一個新發現。

現代社會是一個極力追求創新的社會,也正是因為創新,這個世界正在發生著瞬息萬變的進步。在實際生活當中,好多人會認為創新是高深莫測的,應該隻屬於專家研究的事情,好像並非自己所能為。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隻要你敢於去想,創新就是很簡單的事情。

日本有一家味精公司,社長對全體員工下達了一項硬命令,要求每位員工必須提出一個建議,以保證公司能成倍地增長銷售量。接到指示,各個部門都行動起來:生產部門琢磨生產技術,營業部門考慮營業技巧,宣傳部門研究宣傳策略。大家各抒己見,有的推出富有創意的廣告,有的建議改變瓶體的形狀,有的認為應該獎勵銷售人員等,不一而足。

有一位女工也想要提出一個好的方法,可是她怎樣都想不出辦法,心裏很著急。吃晚飯的時候,她想往菜上撒調味粉,可調味粉由於受潮結塊而不能從狹小的瓶口撒出來。於是,她的兒子隻得將筷子捅進瓶口,用力在裏麵攪動了幾下,這下調味粉結塊被搗碎,才從瓶口撒了出來。在一旁的女工的母親說:“如果你實在提不出建議的話,你就把這個問題拿去試試看。”

“這算什麼建議?”女工不以為然,但是很快,她就有了自己的想法,最後她將“把瓶口開大一倍”這個建議報了上去。令人吃驚的事情發生了。女工提出的建議竟進入15件得獎作品之中,獲得獎金3萬日元,而且她的建議被實施之後,銷售額成倍地提高,女工又從社長那裏領取了特別獎。受寵若驚的女工想:“提建議,本以為很難,原來這樣簡單的想法也叫建議。”

看來創新並不是遙不可及的,而是唾手可得的。創新不僅僅是充滿著專業術語的科學研究論文,也不僅僅是科技含量很高的產品,它更普遍地表現在人們一個個自己有時都沒有注意的思維轉換當中。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平凡平庸的,其生命就像死水一潭,不因為別的,而是因為它們都像那位女工一開始一樣,把創新看成了高不可攀的事情,不敢去轉換思路,不敢嚐試創新之舉。

拿破侖·希爾說過:“創新並不隻是某些行業的專利,也不是超常智慧的人才具有創新的能力。隻要願意,誰都可以創新。”

實際上,創新的確很簡單,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從本質上說,它不過是我們在做事的時候尋找改進辦法的一個過程,這種辦法也許並不起眼,但它一旦被付諸實踐之後,就可能產生巨大的效應。

有兩個青年都幹著開山的活兒。其中一個青年把石塊砸成石子運到路邊,賣給建房的人;而另一個青年則直接把石塊運到碼頭,賣給杭州的花鳥商人。因為這兒的石頭總是奇形怪狀,他認為賣重量不如賣造型。3年後,這個賣造型石的青年成為了村上第一個蓋起瓦房的人。

後來,政府不許開山,隻許種樹,於是這兒成了果園。每到秋天,漫山遍野的鴨梨招徠八方客商,他們把堆積如山的梨子成筐成筐地運往北京和上海,然後再發往韓國和日本。因為這兒的梨汁濃肉脆,純正無比。

村上的人都為鴨梨帶來的小康日子歡呼雀躍,而那個賣過造型石的青年卻反其道行之,賣掉了果樹,他開始種柳。因為他發現,來這兒的客商不愁挑不到好梨子,隻愁買不到盛梨子的筐。5年後,他成為村裏第一個在城裏買房的人。

再後來,一條鐵路從這兒貫穿南北,可以北到北京,南抵九龍。小村對外開放,果農也由單一的賣果開始談論果品加工及市場開發。就在一些人開始集資辦廠的時候,還是那個曾經賣過造型石的青年在他的地頭砌了一垛3米高、百米長的牆。牆麵向鐵路,背依翠柳,兩旁是一望無際的萬畝梨園。坐車經過那兒的人,在欣賞盛開的梨花時,會突然看到四個大字:可口可樂。據說這是五百裏山川中唯一的一個廣告,那垛牆的主人憑那垛牆第一個走出了小村,因為他每年有4萬元的額外收入。

從上麵的故事可以看出,創新並不需要多麼淵博的知識,多麼高的學曆,不隻是精英們的事兒,普通人也能做到!創新隻需要有一雙發現的眼睛,思考別人想不到的事情,不順著常人思路,隻有比別人多轉個彎,才能有與眾不同的收獲。

創新並不神秘,在很多時候它不過是一點小小的改進,但就是這麼一點點的小變化,卻可能給你帶來巨大的收獲。

創新求變才能與時俱進

時代無時不在發生著變化,我們一旦固守昨天,就會被它遺棄在灰暗的角落。

劉向在《說苑》中這麼說道:“現在的社會不同了,事情也發生了變化。事情變了,時勢就有差異,社會風氣也隨之改變。所以,聰明人做事,先觀察土地,然後決定使用什麼工具;先觀察民情,然後決定行動的目標;先綜合大家的意見,然後製定具體措施。有個蠢人學遠射,對著天發箭,射出不到五步遠,再射還是對著天發箭。社會已經變了,不改變它的製度法規,就好比那學射箭的蠢人一樣。”

任何東西都會陳舊,任何方法都會過時,任何製度都會落伍。唯有創新求變,才能適應社會變化,跟上時代潮流。

我們在做事情時,舊的方法在新問題上行不通,就應該想出新的應對辦法;常規的辦法不能實施,就隻有打破常規,另尋新路。這正是成大事者辦成大事的訣竅,也是不被時代大浪淘沙的秘訣。

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提倡變法時,朝廷大臣甘龍反對說:“古代聖人都是不改變民俗而教導百姓,智慧的君主也是不變換法令而治理國家,這樣不必花費很大的氣力就能有所成效。按照舊的法令辦事,官吏熟悉,百姓也習慣,何必搞什麼變法呢?”

商鞅卻有著自己的說法,他反駁道:“平庸的人安於老一套習慣,死讀書的人沉溺於往日的見聞,靠這兩種人做官守法還是可以的,但不能與他們談論變法革新的道理,因為他們的思想太保守了。三代不同禮而稱王天下,五代不同法而成就霸業,從古到今哪有不變化的道理呢?賢人和智者從來都是在作法更禮,而愚人和不肖者不明變通,總是阻撓限製變法!”

大夫杜摯聽了之後,實在沒有可以辯駁的言語了,就隻有退一步說:“反正效法古人是無罪的,遵循古禮是不會犯錯誤的!”

然而,這種說法豈能在商鞅那裏站得住腳,“治理國家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更沒有一套固定的辦法。商湯和周武王都沒有效法古製,他們卻得到了天下;夏桀和殷紂沒有改變禮法,他們卻相繼滅亡了。所以說,違反古例不一定錯,遵循古法也不見得對!”

秦孝公聽後覺得有理有據,便堅決地支持他變法革新。

結果,由於商鞅變法有措,秦國逐漸成為七國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最後終於統一天下,獲得了不可動搖的強國地位。

囿於傳統經驗而不能變通的人,他們往往隻顧求於“不犯錯誤”地堅守,卻不去想如何才能突破,才能進步,這種人骨子裏的懦弱退縮使他們不思進取。試想,如果曆史按照他們的安排,一直在經驗中演繹,我們又怎能有今天的人類文明?

我們在麵對和處理一些問題的時候,如果采用眾人都會想到的方法,往往不見得會取得成功。隻有根據形勢,創新求變,尋求新的方法,往往能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範仲淹就是一個不落窠臼,能夠與時俱進,與“勢”俱進的人。

在當今社會,不光是在科技領域,我們要在各個方麵都要求創新,要求合時宜,這就要求我們的每一次思考都要努力求變,在變通中緊跟時代和時事步伐。

不要按常理出牌

走非同尋常之路,才能辦非同尋常之事,方可取得非同尋常之成功。

我們在生活中會遵循一些約定俗成的辦事規則,凡事都要講求常理,也要合乎常情。宋朝大儒陸象山先生曾說過:“東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至西海南海北海有聖人出,亦莫不然。千百世之上有聖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至於千百世之下有聖人出,此心此理亦無不同也。”可見,我們的確是一個重視常理的民族。

所謂的“常理”又指什麼呢?顧名思義,常理就是從經常性的現象所總結出來的道理。然而,常理就一定是真理嗎?事實上,在很多時候,常理是一種束縛,我們隻有不按牌理出牌,才能收到意想不到之功。

漢光武帝劉秀統治時期,大將高峻人強馬壯占據高平,威高勢大,以至於當地人知高峻而不知劉秀。於此,劉秀自然心懷憎惡,決心除此禍患,於是派寇恂率軍討伐高峻。臨行前寇恂請示光武帝:“是要討伐他,還是招降他?”

劉秀道:“能招降最好,不然就剿滅他。”

寇恂領了聖旨,率領大軍日夜兼程趕到高平邊界,駐紮下來。高峻得知寇恂領命來鎮壓自己,便派軍師皇甫文出城拜見寇恂,以便探探朝廷的口風;同時,他加強戒備,不允許任何人隨意出入城門。

皇甫文趾高氣揚地來到寇恂軍帳,寇恂見其態度傲慢,心中不禁暗暗生氣,問道:“見了本將軍,為何不跪?”

皇甫文拍手大笑:“跪你?就是劉秀在此,我也不跪,何況你一介武夫!”

寇恂拍案大怒道:“你們這群亂臣賊黨,不為江山社稷立功,反而危害人民,抵觸朝廷,罪大惡極。本應斬首示眾,誅滅九族,念當今皇上仁慈,隻要你們肯投降,朝廷定會從寬處理的!”

皇甫文還沒聽完便已笑得蹲在地上。寇恂和眾武官皆被皇甫文的這種行為激怒了,都大聲嗬斥道:“這成何體統,像你們這種人,即使朝廷招降了你們又有什麼用?”

皇甫文聽到這裏,立即止住了笑,站了起來,用手指著寇恂嘲諷道:“劉秀小兒沒給你命令,你總還不敢攻城吧?”

寇恂冷冷一笑,對皇甫文說道:“本將軍攻不攻城,我想你是看不到了!”於是又大喊一聲:“來人啊!把這個狗頭軍師給我拖出去斬了!”

眾武官忙攔阻道:“將軍,兩兵交戰,不斬來使!”

寇恂沒有聽從眾人的勸告,命兩個武士把渾身顫抖的皇甫文拖出去斬了,並告訴皇甫文的副使道:“回去告訴你的上司,皇甫文已被我斬了,若投降就趕快投降,若不降就等著我的軍隊攻城!”

副使忙跑回去告訴高峻。高峻害怕了,當日就大開城門投降了寇恂。

眾將領向寇恂賀喜,順便問他:“當日,高峻嚴守城池,一點也不像投降的樣子,為何殺了皇甫文他就這麼快投降了呢?”

寇恂解釋說:“皇甫文是高峻的心腹,他讓皇甫文來營中見我,言辭態度很傲慢,是想試試朝廷到底是招降還是剿滅。如果不殺皇甫文,高峻一定以為朝廷是來招降他們,這樣他們就有恃無恐。殺了皇甫文,他才知道我們的決心,所以才這麼快就投降了。”

在這個故事中,眾人都認為“兩軍交戰,不斬來使”是常理,是應該遵循的。可是這樣做結果會怎麼樣呢?頑敵會變得更加頑固不化,剿撫工作會變得更加困難,隻會給自己埋下禍患。

也許有人會說,寇恂斬來使是違背道義的行為,不足取。非也,寇恂出兵,就是為了招降或者處決叛逆之徒,若前者不能達到,選擇後者在大道理上還是完全講得過去的。

辦事的目的是達到良好的結果,按常理行事不能達到目的,就隻有反常理行事。從目的出發,不為常理所拘,行變通之道,這是辦事的要點。當然,這並不是說應該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這需要在一定環境、一定背景下具體對待。

總而言之,能夠打破常規,不按常理出牌,往往會出奇製勝,少走彎路直擊要害,以更簡潔的方式達到目的,獲得成功。

不局限在前人的經驗裏

前人的經驗可以借鑒,然而把當它當作規則恪守時,往往就要走入錯誤了。

《圍爐夜話》中有言:“為人循矩度,而不見精神,則登場之傀儡也;做事守章程,而不知權變,則依樣之葫蘆也。”意思是:循規蹈矩而沒有自己主見的人,就像是戲台上的傀儡;做事隻知道遵守章程,而不知通權達變,就好像照樣子畫出的葫蘆。可見墨守成規,局限在前人經驗中的人是沒有生命力的,終究隻能流於平庸。

宋仁宗時,天下大旱,全國大部分地區顆粒無收,其中以吳中地區旱情最為嚴重。

當時分管杭州事務的官員是範仲淹,他在杭州地區采取了一係列的救荒措施。與此同時,朝廷也下令各地開倉賑災,務必要保證一方太平,不要使百姓們因饑荒而鬧事,並且提了很多看起來很有用的辦法,讓各地官員都照著去做。

範仲淹卻沒有按照上麵說的去做,而是做出一些讓他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吳地的百姓十分喜歡賽龍舟,範仲淹就鼓勵百姓們龍舟競渡,並和同僚們一起去觀看。從春季一直到夏季,幾乎兩天一次,當地居民皆舉家而出,一時達到萬人空巷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