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就像一個調皮的小孩,他總是跟你捉迷藏,當你思維死板,觀念老套地一直沿著眾人踩出來的道路追趕他時,你是追不到他的,而且倏忽之間,他就會藏起來,再也找他不著;然而,如果你能夠靈活變通,多去路旁的荊棘叢中留意一下,他沒準就在那裏看著你,而且偷偷地笑呢。
原來錢也可以這樣賺
常常驚訝於別人的出乎意料的賺取,然而要知道,別人隻是走了你沒走的路而已。
在競爭激烈的商場中,有人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率先賺取了大筆的財富,也有人因種種失誤,經受著虧損的折磨。實際上,失敗是孕育成功的必備條件。當我們陷入黯淡的困境時,請喚起新的勇氣,相信失敗中的我們一定能找到變通的方法克服困難。
其實,成功者與失敗者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前者善於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尋找新的方法,反敗為勝;後者一旦遭遇失敗的打擊便墜入痛苦的深淵中不能自拔,每天悶悶不樂、自怨自艾,直至自我毀滅。
一天夜裏,一場雷電引發的山火讓大半個美麗的“錦繡莊園”變成廢墟,這座莊園的主人戴維陷入了一籌莫展中。麵對如此大的打擊,他痛苦萬分,閉門不出,茶飯不思。
轉眼間,一個多月過去了,年已古稀的外祖母見他還陷在悲痛之中不能自拔,就意味深長地對他說:“孩子,莊園變成了廢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眼睛失去了光澤,一天一天的老去。一雙老去的眼睛,怎麼能看得見希望呢?”
在外祖母的勸說下,戴維決定出去轉轉。他一個人走出莊園,漫無目的地閑逛。在一條街道的拐彎處,他看到一家店鋪門前人頭攢動。原來是一些家庭主婦正在排隊購買木炭,那一塊塊躺在紙箱裏的木炭讓戴維的眼睛一亮,他看到了希望,急忙興衝衝地跑回家。
在接下來的兩個星期裏,戴維雇了幾名燒炭工,將莊園裏燒焦的樹木加工成優質的木炭,然後送到集市上的木炭經銷店裏。
很快,木炭就被搶購一空,戴維因此得到了一筆不菲的收入。他用這筆錢重新修建了“錦繡莊園”。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世間沒有死胡同,就看你如何去尋找出路。不讓心智老去,才不會讓心靈荒蕪,才不會無路可走。
在遇到困難時,勇敢地去麵對,積極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用新思路突破困境,才能更好地駕馭困難。隻要有敢想敢拚的精神,就沒有無法解決的問題,財富也就自然滾滾而來。
還有這樣一則另辟蹊徑賺錢的實例。
一位初涉商海的生意人在市場上考察了很久,最終選定做銷售玻璃魚缸的生意。他認為,現在許多人都喜歡養金魚,閑暇時修身養性,做魚缸生意,也許能讓自己掘得經商的“第一桶金”。於是,商人從廠家批了1000隻魚缸,運到離家不遠的縣城去賣。幾天過去了,魚缸才賣掉幾個,他非常著急。守著大堆做工精細造型精巧的魚缸,他開始琢磨使魚缸暢銷的點子。整整一天,他的思維就像長了翅膀一樣,在腦海裏飛來飛去,捕捉能給他帶來財運的商機。
一天夜裏,商人的思維終於在一條妙計上定格。第二天,他去花鳥市場找到一家賣金魚的攤位,以較低的價格把500條金魚全部買下,然後,他讓賣金魚的人幫他把金魚運到城郊的一處大水塘裏,將500條金魚全部傾倒進清澈見底的水裏。賣金魚的人非常吃驚,認為商人在胡鬧,並且還怕他不給錢。見賣金魚的人心存疑慮,商人立即從身上掏出錢,一分不少地付給了他。
時間不長,一條消息傳遍了水塘周圍的居民,水塘裏發現了大批活潑漂亮的小金魚。人們爭先恐後地湧到水塘邊打撈金魚,捕捉到小金魚的人,興高采烈地跑到不遠處賣魚缸的攤位前,選購魚缸後高興地捧著小金魚回了家。一些未捕到金魚的人們,唯恐魚缸賣完後買不到,他們不管商人把售價抬了又抬,紛紛湧到商人的攤位前搶購魚缸。僅半天時間,商人的魚缸就銷售一空。數著到手的鈔票,商人竊喜:1000隻魚缸,讓他賺了2000多元。高興之餘商人想,如果不是自己善於思維,靈機一動買下那些金魚放在水塘裏,自己能賺到這麼些錢嗎?
由上麵的事例我們可以看出,慣性思維常常抑製人的創新能力。而如果我們能突破慣性思維,巧於變通,則賺錢並不難。所以,當我們的事業陷入困境,難以找到從困境中突圍的途徑時,就要敢於打破常規思路,善於運用逆向思維,這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甚至在不經意間讓自己的事業有了意想不到的發展。就像切蘋果一樣,我們一般都是從蒂處下刀,一分為二。但如果我們換個方法,將它橫放在桌子上,然後攔腰切斷,你就會發現切麵上有一個清晰的五角形圖案,如果我們不是換一種切法,也許我們就永遠也看不到那美麗的圖案。一個人的成功離不開創新能力,而創新的源泉,實質上就是要突破自我和思維定式,另辟蹊徑想別人沒想到的,做別人沒做過的。
猶太人為什麼會賺錢,就是因為他們充滿智慧,善於變通。在聰穎、精明的猶太人眼裏,任何東西都是有價的,都能失而複得,隻有智慧才是人生無價的財富,它引導人通向成功,而且永不會貧窮。猶太人相信:閃光的智慧帶來財富,有了智慧就有了財富。致富不能盲目行事,要靠智慧加適當的變通。
創意就是金錢
創意隻需要與別人有一點點的不同即可,然而就是這麼一點點,卻可以創造巨大的財富。
變通是人的智慧凝結而成的一種創意展示。在這裏,通過活躍的思維、靈活的手法、標新立異的展示方法,使精彩的創意表現得淋漓盡致,這就是變通的妙處所在。
在賺錢方麵,具有新意的點子永遠都能大獲全勝,因為沒有哪個人會對陳舊的已經失去吸引力的事情感興趣,隻有新創意,才能發掘出人們的興趣點。
福特汽車公司是美國最早、最大的汽車公司之一。1956年,該公司推出了一款新車。這款汽車的式樣、功能都非常好,價錢也不貴,但奇怪的是,竟然銷路平平,和當初設想的完全不一樣。
公司的經理們急得就像熱鍋上的螞蟻,但絞盡腦汁也找不到讓產品暢銷的辦法。這時,在福特汽車銷售量居全國末位的費城地區,一位畢業不久的大學生,對這款新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就是艾柯卡。
艾柯卡當時是福特汽車公司的一位見習工程師,本來與汽車的銷售毫無關係。但是,公司因這款車的滯銷而造成的影響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開始琢磨:我能不能想辦法讓這款汽車暢銷起來?終於有一天,他靈光一閃,於是徑直來到經理辦公室,向經理提出了一個創意,在報上登廣告,內容為:“花56美元買一輛56型福特。”
這個創意的具體做法是:誰想買一輛1956年生產的福特汽車,隻需先付20%的貨款,餘下部分可按每月付56美元的辦法逐步付清。
他的建議得到了采納。結果,這一辦法十分靈驗,“花56美元買一輛56型福特”的廣告人人皆知。
“花56美元買一輛56型福特”的做法,不但打消了很多人對車價的顧慮,還給人創造了“每個月才花56美元,實在是太劃算了”的印象。
奇跡就在這樣一句簡單的廣告詞中產生了:短短3個月,該款汽車在費城地區的銷售量,就從原來的末位一躍而成為全國的冠軍。
艾柯卡的才能很快受到上司的賞識,總部將他調到華盛頓,並委任他為地區經理。
後來,艾柯卡不斷地創新,根據公司的發展趨勢,推出了一係列富有創意的舉措,最終坐上了福特公司總裁的寶座。
艾柯卡將變通的思維融入工作中,產生了精彩的廣告創意,並通過這個創意為福特汽車公司帶來了銷售的高潮。憑借這種天才般的能力,艾柯卡也一步一步登上了自己事業的高峰。
在現代社會,最值錢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創意。比如在奶粉中隻需要加上一點點的某種成分,就可以分為嬰兒專用奶粉、女士專用奶粉、學生專用奶粉,而實際上奶粉本身能有什麼差別呢?然而,這樣一種概念,卻給消費者一種極其“專業”的感覺,銷量自然可觀。
能夠抓住消費者的心理需求,給消費者展示一種全新的理念去引導這種需求,並讓他們覺得有充分的理由去消費,他們一定會被你新鮮感十足的創意經營所吸引,這樣一來,還何愁沒有市場?沒有錢可賺呢?這就是創意的魅力!
利潤來源於變通和創新
變通可以讓人轉變觀念,創新則可以勝他人一籌,二者的充分運用是追求財富的關鍵所在。
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許多人習慣了往昔的方式,沒有認識到變通和創新的可貴,正因為這樣,他們也就失去了許多獲得財富的機會。所以,我們一定要擺脫因循守舊、墨守成規的老思想,敢於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李嘉誠年輕的時候在一家五金廠做過推銷員。後來他跳出了五金廠,他仍十分感激五金廠老板的知遇之恩,盡管他也為老板立下了不少功勞,但他依然心懷愧疚之情。李嘉誠知恩圖報,即使已經離開,還是向五金廠的老板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他認為:辦企業重要的是審時度勢。五金廠要取得發展,隻有兩條路可走。第一,轉行做前景看好的行業;第二,調整產品門類,盡量避免與塑膠製品衝突,占領塑膠製品不能替代的空當。
但是,五金廠老板並沒有聽從李嘉誠的建議,仍然堅持生產鐵桶。結果,不久危機就降臨了,五金廠很快便奄奄一息,瀕臨倒閉。老板焦頭爛額,後悔不已。
李嘉誠是個重情重義之人。當他獲知此不幸後,馬上專程趕往五金廠找到老板,勸老板立即停止生產鍍鋅鐵桶,轉為生產係列鐵鎖。
原來,李嘉誠一直在關注著五金廠的前途。一來他想要證實自己的眼光是否正確;二來他認為五金廠對自己不薄,而自己跳了槽,心中總有一股歉疚之情,總想找機會報答。
因此,他經常抽空了解五金製品的市場行情。經過一番調查分析之後,他發現還沒有哪一家五金廠專門生產鐵鎖,因此生產鐵鎖不存在其他行業的競爭。
李嘉誠堅信:生產鐵鎖穩保紅火。李嘉誠進一步指出,為了保證穩步領先,還應製訂計劃,開發係列鐵鎖。否則,隻要一發現有利可圖,其他五金廠就會跟風而上,競爭會很激烈。隻有永遠先人一步推出新產品,才能穩操勝券。
這一次,五金廠老板對李嘉誠言聽計從,立即根據李嘉誠的建議組織人力開發係列鐵鎖。一年後,危機重重的五金廠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盈利豐厚。
李嘉誠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創新與變通。他不死板,不死守,而是著眼於未來,根據實際情況做出靈活調整,最終拯救了五金廠。其實,做生意就如打仗,從來沒有固定的模式。要想成功,就要多謀善斷、隨機應變,因此常能以打破常規的行動爭得競爭上的主動、市場上的領先。商場形勢錯綜複雜、瞬息萬變,對於一個商人來說,至關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商場規律,善於洞察市場未來走向。在生意場上,要變危機為轉機,就要審時辨機,搶奪先機,頻出新招。
在激烈的競爭中,每個人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獲取成功,如果你和別人按同一方式布局,你又怎能讓自己更出色呢?因此,你應該適當地“不按牌理出牌”,攻他們一個措手不及。這樣,你才能穩操勝券。
財富在“規定動作”之外
如果一味地死守一種大家都使用的方式方法,那麼,財富之路就不會寬廣。
在追求財富的過程中,如果一個人隻會做“規定動作”,踩著別人的致富路,隻滿足於和別人做得一樣好,而不能突破自我、超越別人,爭創一流,做到極致的意念和行為,就難以在如林的強手中勝出,在激烈的角逐中奪魁,賺取數量可觀的財富。這個世界對於不善於變通思考的人來說,到處都是難以跨越的鴻溝,處處都有無法突破的阻力;而對於善於思考、巧於變通、富有創造力的人來說,遍地都是機會,處處都閃耀著財富的金光。
一位猶太大富豪走進一家銀行說:“我想借點錢。”
“完全可以,你想借多少呢?”
“1美元。”
“隻借1美元?”貸款部的營業員驚愕得張大了嘴巴。
猶太人從豪華的皮包裏取出一大堆股票、債券等放在櫃台上:“這些做擔保可以嗎?”
營業員清點了一下,“先生,總共50萬美元,做擔保足夠了,不過先生,你真的隻借1美元嗎?”“是的,我隻需要1美元,有問題嗎?”“好吧,請辦理手續,年息為6%,隻要您付6%的利息,且在一年後歸還貸款,我們就會把這些作保的股票和證券還給你……”
在一切手續都辦完之後,一直在一邊旁觀的銀行經理好奇地問猶太人:“先生,你擁有50萬美元的家當,為什麼隻借1美元呢?”猶太人回答說:“我來這裏辦一件事,隨身攜帶這些票券很不方便,我問過幾家金庫,要租他們的保險箱,但租金都很昂貴。所以我就到貴行將這些東西以擔保的形式寄存了,由你們替我保管,況且利息很便宜,存一年才不過6美分……”
我們不得不佩服這個猶太人的聰明才智,他可以把一切轉化為自己所用。智慧的閃現總是在不經意的地方,聰明的人總是能夠運用智慧來為自己服務。當我們遇到麻煩事的時候,也要多動動腦筋,好好想一下是否還有更好的變通方法。
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必須思考變通之策。因為,客觀情況在不斷變化,我們必須隨著客觀情況的變化而變化,隻有這樣,我們才可以克服困難走向成功。正如諸葛亮所說:“因天之時,就地之勢,依人利而所向無敵。”
無獨有偶,互聯網上就曾經流傳有這樣一個用曲別針換別墅的故事。
有一個少年,有一天在路上走著走著,忽然眼前出現了一個曲別針。他就順手撿起來,自己琢磨著看能不能將這個曲別針派上用場,他突發奇想,覺得這個曲別針本身不值什麼錢,扔了也可惜,然而總會有人需要它,要是能把它從別人那兒換成更有價值的東西那該多好啊!
有了這種想法之後,少年就立即行動。他走在路上,看到一個比他更小的男孩在那拿著自己的照片看,就走過去說:“小弟弟,我這兒有個曲別針,你可以隨便把它夾在你的帽子上和衣服上,我想用它換你手中的照片,怎麼樣?”
小男孩感到很好奇,覺得很好玩,就答應了。
於是這個少年就拿到了這張照片,照片上是那個小男孩可愛地笑著的樣子。他便繼續往前走,遇見一位老先生,就停下來對老先生說:“先生,我這兒有一張很可愛的照片,你要是喜歡,我寧願用它換你手中的打火機。”
老先生接過照片,一下子就喜歡上照片上的這個可愛的笑臉了,於是答應了他。少年就這樣得到了打火機,於是又往前走……
就這樣,少年一直換下去,又換來了照相機,摩托車,小汽車,最後竟然換到了一棟別墅!
這個故事乍聽起來好像不可思議,其實它也沒有多麼神秘。關鍵在於這個少年善於變化思路,敢於做別人認為不可能的事,而且他抓住了人們各有所需的要點,所以最後的結果也是必然的。
美國的著名人物羅茲說過:“生活中最大的成就是不斷地自我改造,以使自己悟出生活之道。”的確,在很多情況下,外物是無法改變的,我們能改變的就是我們的思想。變通,可以說是我們遇到困難和變化時所能采取的最好的方法與手段。
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逆向思維是賺錢的法寶。會賺錢的人總是躲避人人都看到的商機,而從別人都丟棄的東西中挖掘“金礦”。
“人棄我取,人取我與”,乍看起來,似乎不合常理,實際上它是一種能夠出奇製勝的逆向思維法。它是一種對商機的準確洞察,是一條別人不願走的財富路線。
我國古代商賈很早就在經商中深諳此道。越國的上將軍範蠡,正是因為能夠敢冒天之大不韙,其財富才能從“居無幾何”到“置產千萬”。從史書記載中可以看出,範蠡十分有理財頭腦,是個有經濟思想的人。他的主要理財思想之一就是廣泛流傳的“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意思無非就是逆天下人之所想而為之。無獨有偶,白圭也是這樣一個能夠逆向思維的精明人。
魏文侯問白圭:“聽說你這些年經商發了大財,用的是什麼招數啊?”白圭說:“我經商和別人不同,是從大處著眼的,就像伊尹、管仲治國,又像孫臏、吳起用兵,無處不是循道而行。”魏文侯說:“還能說得更具體些嗎?”白圭說:“在收割莊稼的時候,我以平價大量地收購糧食,同時把蠶絲和織品高價賣出去;當蠶絲上市的時候,我以平價大量地收購蠶絲和織品,同時把糧食以高價賣出去。這叫人棄我取,人取我與阿。”
人棄我取,人取我與!這個做法說起來也很簡單,那就是別人不要的我要下來,別人要的我就給予。可真正做起來則比較困難,需要人具有高超的智慧,靈活的思維,善於變通,眼光獨到。在曆史上,有很多的成功正是得益於這句話。這句話也正是明朝時晉商王海峰的發家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