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立誌遠大(4)(1 / 2)

長期計劃的完成、目標的實現,是激動人心的。但是,這一切都需要你長期的堅持,付出不懈的努力,任何中途退縮都不可能有長期計劃的完成和夢想的實現。

放遠眼光,站高望遠

要想成功就必須把眼光放遠。成功和失敗不是一夜造成的,而是一步一步積累的結果。

會做事的人眼光不短淺,他們總能站在長遠的角度考慮問題,因此有大計劃、大目標、大步驟、大行動。

會做事的人通常具有戰略眼光,即使他們在決定眼下需要的改革時也是如此。盡管他們的許多見解是以目標、質量或價值為導向的,但把注意力集中在“下一個問題是”,這種想法無疑為他們明確“未來”目標提供了催化劑——考慮未來目標是一種來自突破性思考的遠見。

有一個古老的故事,講的是三位砌磚工人做事的態度。

有人問:“你們是在砌磚嗎?”

第一位工人爽快地答道:“對,砌磚。”

第二位工人也跟著說:“對,我們是在砌磚。我們在做每小時10美元的工作。”

第三位工人則搖了搖頭,說:“你問我在砌磚吧?不。我在建造世界上最偉大的教堂。”

雖然這個故事沒有告訴我們3位工人的未來,但我們能知道在以後的歲月裏,他們會有不同的結果。很可能,前麵兩位工人仍是砌磚工,他們缺乏遠見,他們隻是為工作而工作。並沒有什麼動力推動他們去取得更大的成功。

但可以推測的是,那位認為自己是在建造教堂的工人,不會仍然是砌磚工,也許他已經成為一個工頭或承包人,或者是一位建築師。他會不斷地因為他的遠見卓識而得到提升。

被譽為清代“紅頂商人”的胡雪岩曾經有一句名言:“做生意頂要緊的是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生意;看得到外國,就能做外國生意。”被世界各地華裔商人奉為“經營之神”的範蠡便是一位極有眼光的人,他的成功源自他的眼光和他的長遠思考。

範蠡是越國大夫。約公元前494年,越國被吳國打敗,範蠡輔助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發憤圖強,最終亡吳興越。恢複越國後,範蠡高瞻遠矚,不為誘人的官位所左右,而是認為“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他預見到官場上隻可共患難,不能同安樂,便急流勇退,棄官而去。

範蠡來到齊國,改名為鴟夷子皮,帶領家人,一邊在海濱墾荒、種地,養殖五畜,一邊看準機會做買賣賺錢。由於範蠡聰慧敏捷,理財有方,時隔不久便積累了巨額資產。齊國國君聞其賢名,欲請他當齊國的丞相。範蠡聽到這個消息後,悄然隱退,並將家中財產盡數贈給親戚朋友。

最後,範蠡來到山東定陶。範蠡認為定陶位於天下中心,交通便利,從而定居於此,自號陶朱公,因此,後人更多的隻知陶朱公,而不知範蠡。

範蠡的成功之處在於,他從不隻顧眼前利益,就事論事,而善於用長遠的思考技巧去指導日常活動,處處比別人棋高一著。

要想成功就必須把眼光放遠。成功和失敗不是一夜造成的,而是一步一步積累的結果。決定給自己製定更高的追求目標、決定掌握自我而不受製於環境、決定把眼光放遠、決定采取何種行動、決定繼續堅持下去,這種種決定做得好,你便會成功,做得不好你便會失敗。

把你的眼光放遠大些,沒有哪個人是因為短視而成功的。

也要讓自己站得高些吧,因為站得高才能望得遠。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事與事之間的關係,彼此越來越複雜。怎樣將各種關係調理得清清楚楚,並適當地駕馭它,這就離不開謀略。科學越發達,謀略的法門越神奇玄妙。能夠就事論事,就理論理,就事辦事,就理從理;能夠正確計劃,妥當處置,這也不失為有見識、有作為的人。

深事深謀,淺事淺謀,大事大謀,小事小謀,遠事遠謀,近事近謀,都要具備深遠的策略和高明的見識。計謀貴在高人一籌,策略貴在高人一著。能看到別人不能看到的,能謀劃別人不能謀劃的,能思慮別人不能思慮的,能推測別人不能推測的,這才稱得上遠謀大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