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敢於創新(2)(2 / 3)

人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往往會按照常理或經驗給予自己的心理暗示,在第一時間生出一種思考的結果,這就是慣性思考。但是推知慣性定律的發生狀態,其前提條件通常是“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而生活中,形勢在不斷變化,每個事件都有其與眾不同的特殊之處,具體事情需要具體分析,一成不變的觀念隻會讓人在既有的可能性結果中尋找答案。如果這些可能性結果中沒有適合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解決方式,那麼人們很容易將責任歸咎於問題的本身是“有問題”的,而不會拋棄以往這些答案而尋找全新的解決和解釋問題的方式,這樣,創造力自然不會主動從他們的頭腦中跳出來,幫助他們解決發生的問題。

第四,創造力認知的非凡化。

很多普通民眾對創造力的認識並不客觀,他們長期受到“非凡論”觀點的影響,即把創造力與科學技術的重大突破和發明聯係起來,認為創造力是少數天才人物的專長,是一種特殊能力的表現。

在很多人的眼裏,隻有哥白尼發現日地運轉規律,創立“日心說”;巴斯德發現狂犬病疫苗;達爾文發現生物進化規律,創立“進化論”這樣的發現才算得上是創造力。

這其實是對創造力的誤解。如果人們以這種心態來看待創造力,絕大多數的普通民眾恐怕永遠也出不了頭,因為我們幾乎永遠也不可能達到牛頓、愛迪生、愛因斯坦這些人的水準。

當洛克菲勒還是一個學生的時候,他找的第一份臨時工是在組裝線上釘鉚釘,工作的第一天,他的手就被錘子重重地砸青了。他擔心這一事故會對工作造成不便,於是在得到了老板的許可後,他在下班後繼續留下來,試圖研究出一個能用受傷手指工作的辦法。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找到了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製造了一個木頭節子,隻要它把鉚釘固定住,洛克菲勒就可以毫不費力地繼續他的工作了。

第二天,在試用新製的工具時,洛克菲勒取得了驚人的成功。因為這個木頭節子能固定住鉚釘而不再需要手扶,他反而可以騰出一隻手來,做比原來更多的活。

自從有了這個木頭節子,洛克菲勒和他的同伴們的工作速度比原先加快了一倍,於是他利用大量的剩餘時間,向老板要求更多的工作,並被委以更多的任務:比如說幫助組裝線上的女工調整工作台的高度,這樣可以使她們幹得更順手,提高工作效率。

洛克菲勒的經曆告訴我們:創造力並不是高不可攀的,善於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即使是在最普通的工作崗位,仍舊可以有很出色的表現。

心理學家嶽曉東博士曾提到過一個例子:每年春節前後,中國香港地區的中餐館都會上一道菜,叫作“金銀滿地”。這道菜其實就是炒雞蛋,其中蛋黃為金,蛋白為銀,主要是為了圖個吉利。可見,並不是隻有那些重大的科研成果和劃時代的發明才是創造力的表現,平凡生活中同樣有可以發揮無窮創造力的廣大空間。創造力是多元化的、生活化的、無處不在的。

所以,我們要走出創造力認知“非凡論”的誤區,大力倡導創造力的“平凡論”觀,將創造力與日常生活的革新變化聯係起來,把創造力視作人人與生俱來的能力,需要不斷加以開發和利用。就像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坦伯格也曾說過:“在日常生活中的創新表現是創造力的最大表現,也是個人成功的最大表現。”

創造力不足的起因是多方麵的,那麼,我們能通過什麼方法來提高自身的創造力呢?

首先,要對創造力的含義有全新的理解,淡化創造力“非凡論”的心態,隻有清晰地認識到“創造力無處不在”,才有可能朝著這個方向主動進發。

其次,要加強多元思維與批判意識的培養,擺脫思維標準化的慣性。

比如說,你可以嚐試多做“一題多解”和“多題一解”的訓練,如1000由8個8組成,可以是8+8+8+88+888=1000,也可以是(8888-888)÷8=1000。這種思維遊戲,容易讓人形成創新衝動和多元思維的習慣;而一些腦筋急轉彎的題目,則是“多題一解”的最好活動。

此外,要擺脫傳統的窠臼。數學大師希波爾特曾經說過:“為什麼在我們這一代唯有愛因斯坦說出了空間和時間的最有卓識、最深刻的東西?這是因為一切有關時間和空間的哲學和數學他都沒有學過。”可見,人們往往會被已知的東西所羈絆,限製了自己創造力的發揮,唯有跳出傳統形成的窠臼,才會不斷出現驚喜的新東西。

無論如何,隻要你敢於擺脫對學術權威的頂禮膜拜,從生活的細微處著手,用心發現,勤於思考,相們你也可以發揮自己的無限創造力。

多走一步才能走得更遠

創新,隻要求我們多走一步。多走一步,或許你就能夠率先開創出一條全新的道路,成為某個領域的先驅者;或者在已有道路的基礎上拓寬路麵,使你走得更順暢更隨心所欲。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汽車還屬於奢侈品,是有錢人的玩具。亨利·福特希望能生產出一種性能好、價格合理、方便使用並且容易製造的車,但是按照當時的生產方式——每輛車從原材料加工到組裝整車都由一個工人來完成——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