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天才和愚蠢僅一步之差。這一步之別的主要原因與其說智力不同,倒不如說是思維方式不同。牛頓說:“以正確的方法進行思維,即使智力平平,有時也可以天才地解決問題。”
英國劍橋大學心理學家、醫科研究教授愛德華·迪·波諾提出了幫助人們有效解決問題的改進思維能力的簡易方法——優化思維七步法。
(1)剔除成見法
這是優化思維中很關鍵的第一步。它告訴我們,不要帶著有色眼鏡去觀察事物。
當一個新的事物闖入人的思維中來時,人們首先總是本能地有所反應,不是喜歡,就是厭煩。然後就帶著自己的感情對問題加以理解。這樣做的後果常常會使人陷入某種困境而不易自拔。為了能夠避免類似現象發生,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去掉你的成見。迪·波諾在解釋這個問題時曾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假設我們大家現在都在討論公共汽車的設計問題,有人建議把車廂裏的座位全部去掉。此刻你會有何感想?為什麼有這些感想?
想像一下這樣設計有哪些優缺點,權且當做到與會人員所發表的不同見解,用三分鍾的時間把這些優缺點寫下來。寫完之後,也許你會對你所寫出的內容大吃一驚:這種設計的優點竟能與缺點數量相當,諸如造價低廉,容易修理等等,而且,使乘客舒適這樣一條非常重要的條件也許還會被你所忽視。
這種剔除成見法的目的,是要使你能夠客觀地認識事物,不要受頭腦中的思維定勢所左右。
(2)麵麵俱到法
這種思考方法告訴我們要確切地看清楚你所考慮的任何細節,不要有所遺漏,也不要有所忽視,任何細節的遺漏或忽視,都會影響你作決定的質量。
假設你要買一所新房子,就要考慮到所有與房子有關的因素,顯而易見的問題自然要引起你的注意,如房間規模的大小,售價高低,陳設是否適當等等。但是其他一些不很明顯的情形也不能忽略。如電視機接收效果如何?周圍人們的風俗習慣怎樣?到上凍季節,暖氣管道是否會由於積水不能迅速抽出而導致管道不通等等。
有一對夫婦看中了一幢房子,他們認為那幢房子夏天的景色很別致。但是一個朋友問他們:冬天,葉落花凋以後其景色將會如何?他們就不知道如何回答。實際上,那幢房子的冬景是不堪入目的。
(3)先見之明法
恰當地運用前兩種方法把各種問題和可能的因素揭示出來以後,如具有先見之明,可能使你得到最佳選擇。
迪·波諾認為,人們對其將來的預見,從時間上劃分,大體分為四個階段,即:眼前、短期(1至5年)、中期(5至25年)和長期(25年以上)。
把這種思維方式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還可以使你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有一個正確的抉擇。
(4)明確目的法
這種思維方法要求我們在做事的時候,一定要把所做事情的目的銘記在心。如果行為的目的明確得法,可以使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解決問題上,這樣會很快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迪·波諾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老奶奶在打毛衣的時候,他的那個剛會走路的小孫子總是在她身邊轉來轉去,把她的毛線弄得一塌糊塗,使她無法再打下去了。於是她就把她的小孫子放到小棚欄裏麵去了。這個孩子在柵欄裏大哭不止,使她仍無法工作下去。這時她想:我的目的是把我和這個孩子分開,而不是把孩子圈起來,既然如此,我何不自己進入這個柵欄裏去,而把孩子放在柵欄外麵呢?於是她就這樣做了,問題也得到了解決。
(5)主次分明法
這種思維方法,可以幫助你在事物的諸多因素中,選擇出最重要的幾個因素和最可能發生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