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孔子對子路說:“子路,聽說過有六種德行便有六種德行中的缺點嗎?”子路說:“沒有。”
孔子說:“愛好仁德卻不愛學習,它的弊病是愚蠢;愛好聰明卻不愛學習,它的弊病就是放蕩;愛好誠實卻不愛學習,它的弊病是被人利用;愛好直率卻不愛學習,它的弊病是說話尖刻;愛好勇敢卻不愛學習,它的弊病是搗亂闖禍;愛好剛強卻不愛學習,它的弊病是膽大妄為。”
孔子自己對待學習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入太廟,每事問。”他途中遇到孺子問及太陽的遠近,便生出許多做人與做學問的感慨。
他不把自己看成聖人,而認為自己的知識和才能都是由努力得到的。他說:“我不是一生下來便知道的,隻不過是勤於求學而已。”從這一句話就可看出孔子是非常重視個人努力的。
他指出反複的學習可以使人對知識的認識更加深刻,從而獲得新的知識,所謂“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就是這個意思。他認為學習的正確態度應是老老實實,不懂就是不懂,以“不恥下問”的態度學習,並且不要有“過而不改,是謂過”的態度。因此,孔子的知識在當時非常豐富,有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賢人跟他學習,聲名十分顯赫。如果沒有勤奮的學習,沒有不斷的進步恐怕就不會有今天這些美談了。
徐世鼎是一個為讀書而不斷拚搏的山村孩子,父母離異,他跟隨打獵的父親。當他考上中學,並向父親表示想繼續上學時,冷漠的父親拒絕了他。為了上學他向父親下跪,但父親不為所動。無奈他向自己的大姐借錢,大姐隻有10元錢而學費需要50元。他又去找哥哥,哥哥沒有錢隻能陪他一起到學校苦苦哀求暫時欠著。學校同意了,但父親卻常常逼他退學。
徐世鼎利用自己所有的空餘時間做了家裏所有的活,但這並未能使他的父親感動。半個學期過去了,學校催交學費,可父親照樣分文不給。他毅然決定和父親分家。在生產隊支持下,一畝三分田,一間泥巴小屋,100多元的欠款和兩袋稻穀就成了他全部家產。年僅13歲的他心如刀絞般疼痛。
讀書,一切隻為讀書,親情割斷,父子分離,生活自理。
農閑時,他每天5點鍾起床做完家務,6點趕到學校上課。趕著在放學後到田裏去做活;農忙季節,他請假在家打穀施肥,假期裏,他外出打工,扛木頭、拉竹子、運磚,雖然勞累了一天,但到了晚上,他還是會就著一盞油燈翻開課本。
靠著自己一雙手,他成為鄉裏一名合格的納稅人,每年依法向國家上繳公糧和農業稅;在學校,他是名列前茅的好學生。生活的艱辛,讓一個年僅13歲的孩子體會得尤為深刻。
三年的中學生活,盡管他節衣縮食,還是欠下學校近400元學費。初中就要畢業了,學校說不補交齊欠款,不發中考準考證。沒有辦法,他隻有四處借債。一個月後,他接到了市重點高中的通知書。可是學校報名通知書上寫著的150元學費讓他望而卻步。他隻有扛起行裝來到離家50裏的一個山區水電站工地,去做最廉價的小工。
幹活最賣力的他隻要有一點空閑,就抓緊自學高一課程。同學和老師來工地上找到他,學校免了他的學費,同學也向他伸出友誼之手。
第一學期,他的學習成績排全班第三,當年底他被市裏評為“克服艱難困苦,勤奮學習的優秀共青團員”,正是憑著刻苦學習的精神,他獲得了新的生活方式。
中華民族文化傳承不衰的優秀精神在徐世鼎身上閃現著,證明了中國人渴望求知的內心追求,也證明了文化精神的重要內涵始終是勤奮刻苦與敏而好學。
敏而好學在這裏已不僅僅是一種習慣,已經上升為一種精神,一種真正求知的精神境界,這種精神可以使一個人開創事業的新局麵。
知識是鑄造偉業的基石
在各項信息技術日益升溫的今天,如果不天天學習,就會落於同行業者的後麵。因此,無論在何時何地,每一個有誌於成大事的人都不要忘記給自己充電。隻有那些隨時充實自己,為自己奠定雄厚基礎的人,才能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中生存下去。
每個人都想事業有成,但這需要有一定的條件,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一定要有知識,有修養,這也是個人魅力的具體表現。
成功的人有千千萬,成功的道路上卻不能缺少學習的動力。
如果一個人停止了學習,用時下流行的話來說就是沒有“充電”,那麼他很快就會“沒電”,就會被社會所拋棄。隻有堅持學習,才能使自己常常“電量充沛”,成功自然指日可待。
在各項信息技術日益升溫的今天,如果不天天學習,就會落於同行業者的後麵。因此,無論在何時何地,每一個有誌於成大事的人都不要忘記給自己充電。隻有那些隨時充實自己,為自己奠定雄厚基礎的人,才能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中生存下去。
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常常強調幹勁及學習的重要性。但在孔子的眾多弟子中,並非每一位都充滿幹勁,都勤奮好學。例如:宰予雖有一副絕妙的口才,卻怠於學習。
對於宰予,孔子不禁搖頭歎道:“朽木不可雕也。”再怎麼責罵這種人也難改其性,最終會被社會淘汰,這是不可救藥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