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在競爭日益加劇的環境裏,等到對手碰麵時,勝負其實早已定了。就像“華山論劍”,最終是靠內功,靠武學的修為和領悟(即學習與創新)而決雌雄定乾坤。因此競爭早就開始,比的就是“準備”,比的是日積月累,比的是“功夫在詩外”。未曾交手,勝負已決。
這種積累和準備,泛一點說,就是知識的積累和準備,具體點說,就是心態的準備、目標的準備和行動的準備(調整心態,明確目標,采取行動,都是求知的一部分)。
英國學者愛迪生說得對:“知識僅次於美德,它可以使人真正地、實實在在地勝過他人。”
沒有知識(包括資訊、心態、目標等)的準備,你不會找到什麼,也不可能碰到什麼。
知識的準備和積累,不僅僅是書本知識,而應該是廣義的知識。
按墨家的說法,知識有三種:一是親知;二是聞知;三是說知。親知是親身體會得來的,即從實踐中、從“行”中得來的;聞知是從旁人那兒得來的,或由師友口傳,或由書本及其他傳媒傳達的,都屬此類知識;說知是推想出來的知識,是新創的知識(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從這個意義上說,調整心態、明確目標、采取行動的過程,實質也就是一個求知創新的過程。
學習接觸新知,通過“聞知”和“親知”得到“說知”,於是新的想法(知識)產生了,因此,學習就能創新,學習就是創新。反之,在創新的過程中,“親知”和“聞知”得到了積累,因而創新就是學習。
在學習中創新,在創新中學習,學習創新,創新學習,循環往複,不斷進步。因此,廣義地說,學習是創新的惟一捷徑,也是成功的惟一捷徑。
成功無止境,創新無盡時,學習無絕期。
成功的人生,應該是像河流。無論多少艱難險阻,始終矢誌不渝,不斷吸納,不斷積累,不斷準備,最終會漫溢而過、破冰而出,“經營中國而達於四海。”
好學問才能成大事
學習作為一個過程,在中國古人看來,其實也是一個性格磨練的過程,是一個完善自我、塑造自我的過程。古人將學習比作“書耕”,把寫作比作“筆耕”,就像農民種地一樣,不付出艱辛的努力,是不會有豐碩收獲的。
成大事者都知道知識的重要性。知識可以提高自己的判斷、分析能力等等,所以,他們無時無刻地在獲取著新的知識。
孔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說的是學習要有一種好學的精神。一個人不僅僅要知道學習的重要性,還要懂得如何學習,不懂就要問,勤問勤學才能多獲取知識,問的多,也就學的多,所謂:厚積而薄發,積少成多。就是這個道理,學習不比別的,馬虎不得,也糊塗不得。
學習作為一個過程,在中國古人看來,其實也是一個性格磨練的過程,是一個完善自我、塑造自我的過程。古人將學習比作“書耕”,把寫作比作“筆耕”,就像農民種地一樣,不付出艱辛的努力,是不會有豐碩收獲的。同時古人還用“學海無涯苦作舟”來告誡讀書人,求學是一個艱苦而漫長的過程,需要一種好學的毅力和精神去孜孜不倦地追求。
比如戰國的蘇秦因學問尚淺,外出遊說狼狽而歸,一家人都不理他,因而促使他發憤學習,刺股以自勵,終於身掛六國相印,合縱以抗秦;匡衡,人窮誌不短,鑿壁借光用來讀書,終以說《詩經》而躋身於朝,官至司徒;屋梁懸發的孫敬;聚螢照讀的車胤;映雪苦學的孫康和帶經耕耘的倪寬等都因好學精神受到後人讚揚。
中國古代有作為的知識分子具有一個共同的優點,那就是在學習上勤奮刻苦,而這種好學精神的具體體現則是潛心治學,發奮著書。
在我國幾千年曆史上,無數的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科學家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創造了豐富的精神財富,不僅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同時在全人類的文化發展上也作出了舉世矚目的貢獻。這些都和敏而好學分不開,他們同時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
作為我國最早也是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直被尊為封建社會的聖人、賢哲。他的學說和理論都是通過艱辛的努力和刻苦的好學精神得來的。
孔子出生在春秋末年的魯國。《史記》稱“孔子貧且賤”,孔子自己也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他年輕時做過送葬的吹鼓手和幾任小官,大部分時間是在惶惶若“喪家犬”般的四處流浪中度過。孔子講他“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便孜孜不倦,遂成為一代名師,創出影響世人幾千年的文化精髓。
在孔子的思想中,“君子”是可以靠個人努力而達到的。對一個人來說,雖然“生死”、“富貴”等由“天命”決定的,但靠自己努力可以得到道德修養、學問和才能。
孔子說:不去修養道德,不去講求學問,聽到仁義不能去做,有了過錯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
孔子認為,學問和才能隻有靠努力才可以求得。
他說“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隻有好學且不斷深思的人,才能成為有仁有德的君子。而學問和才能的取得又必須具有“學而不厭”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