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學習革命改變我們自己,如果你是一位教師,你的學生們也一定會分享到你的成功;如果你是一位家長,你的孩子與其他親人也一定會分享到你的成功;如果你是……無論如何,你必須從自己開始革命,否則你怎麼可能與別人分享成果?我們相信,有愛心、有責任心、有眼光的人們將首先行動起來。
(2)知識力量,至高無上
托夫勒說過,力量有三種表現形式,即暴力、財富和知識。
早在16~17世紀,英國的弗蘭西斯·培根在《新工具》一書中就提出了“知識就是力量”的著名論斷,他寫道:
“人類知識和人類的權力歸於一點,任何人有了科學知識,才可能駕馭自然、改造自然,沒有知識是不可能有所作為的。”
這一論斷解放了人的思想,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後來馬克思發現,科學知識首先獲得了名副其實的“力量”的使命,成為生產財富的手段,從而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科學論斷。
隨著社會的發展,知識的作用愈加重要,特別是知識經濟來臨的今天,可以說,知識不僅是力量,而且是最核心的力量,終極力量。
暴力有限,財富有價,而知識既無限又無價。反之,知識的“暴力”才是最大的暴力,看看當今的各種高精尖武器就用不著更多解釋;另外,知識不僅創造財富,知識本身就是財富。
“人類正在步入一個以知識(智力)資源的占有、配置、生產、分配、使用(消費)為最重要因素的經濟時代”。在這個時代,所有經濟行為都依賴於知識的存在。在經濟生產的要素中,知識占主導地位,其他生產要素都要靠知識來更新、來裝備、來衡量。知識在其生產、傳播和應用的過程中,無不挾帶著滾滾的財源。市場競爭已從產品競爭延伸到工作間的創意和實驗室中的交鋒;勞動生產率的競爭已變成了“知識生產率”的競爭。即生產率和經濟增長,取決於技術進步和知識積累的速度,取決於創造知識(創新)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和效率。
對此,李嘉誠先生曾深有體會地說過,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裏,如果你有資金,但是缺乏知識,沒有新的訊息,無論何種行業,你越拚搏,失敗的可能性越大,但是如果你有知識,沒有資金的話,小小的付出也能夠有回報,並且很可能達到成功。現在跟數十年前相比,知識和資金在通往成功路上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知識不僅指課本內容,更包括社會經濟、文明文化、時代精神等整體要素。
正如哲學家告訴我們的:人們“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於缺乏力量和金錢,而是由於缺乏想像和觀念。
柏拉圖在2000多年前就斷言:“知識是一切能力中最強的力量。”
高爾基則認為:“隻有知識才是力量。”
而雨果甚至在《悲慘世界》裏提出:“人類隻應當受知識的統治。”
原始社會,人的力量十分渺小,人的存在是以自然的存在來解釋說明的;在農業社會,土地、勞動力是社會發展的關鍵的經濟因素,是人追求的目標;在傳統的工業社會,貨幣資本、自然資源成為社會發展最關鍵的經濟因素;而在知識經濟時代,由於知識與經濟的一體化,使知識、信息、智能以及人才真正成為經濟發展的最關鍵的決定因素,成為人們追逐的目標,人及其知識才真正成為全社會的主體與核心,成為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第一資本、第一需要和第一力量。
(3)知識決定人的命運
我們說知識決定命運,主要有兩方麵的含義:
一是指知識本身所具有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功能;另一方麵,知識能夠改善人的心態,重塑人的性格,從而通過學習造就成功的人生。
歌德說:“人不隻是靠他生來就擁有的一切,而是靠他從學習中所得到的一切來造就自己。”
求知、學習就是置身於一個成功的環境,就是聆聽賢達的教誨和指教,就是與成功者做朋友,就是向成功者學習成功的方法。
知識是創新的準備,是競爭力的“內功”,是成功的積累。
《遼寧青年》登載過一篇題目為“你錯過了什麼”的短文(作者孫盛起),很有意思——
“你年輕聰明,壯誌淩雲。你不想庸庸碌碌地了此一生,渴望聲名、財富和權力。因此你常常在我耳邊抱怨:
“那個著名的蘋果為什麼不是掉在你的頭上?那隻藏著‘老子珠’的巨貝怎麼就產在巴拉旺而不是在你常去遊泳的海灣?拿破侖偏能碰上約瑟芬,而英俊高大的你總沒有人垂青?
“於是,我想成全你,先是照樣給你掉下一個蘋果,結果你把它吃了。我決定換一個方法,在你閑逛時將碩大無比的卡裏南鑽石偷偷放在你的腳邊,將你絆倒,可你爬起後,怒氣衝天地將它一腳踢下陰溝。最後我幹脆就讓你做拿破侖,不過像對待他一樣,先將你抓進監獄,撤掉將軍官職,趕出軍隊,然後將你身無分文地拋到塞納河邊。就在我催促約瑟芬駕著馬車匆匆趕到河邊時,遠遠地聽到‘撲通’一聲,你投河自盡了。
“唉!你錯過的僅僅是機會嗎?”
其實,錯過的不是機會,而是準備。從來機會隻垂青有準備的人。因此,我們往往不是失去機會,而是失去準備。俗話說,有緣千裏來相會,無緣對麵不相識。“緣”,實質就是“準備”。沒有準備的人,絕對與“人”無緣,與“事”無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