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放棄並不意味著失敗(1 / 1)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也。”當我們不得不做出選擇時,我們也不得不做出放棄。放棄,並不意味著失敗。

美國第九屆總統威廉·哈裏遜小時候家境貧寒,他沉默寡言,人們甚至以為他是個傻孩子。他家鄉的人常常拿他來開玩笑。比如拿一枚五分的硬幣和一枚一角的銀幣放在他麵前,然後對他說隻能拿其中的一枚。每次,哈裏遜都會拿那枚五分的,而不去拿一角的。一次,一位婦女見他這麼可憐,就問他:“孩子,你真的不知道哪個更值錢嗎?”哈裏遜回答說:“當然知道。可如果我拿一角的銀幣,他們以後就不會再把硬幣擺在我麵前了,那麼,我就連五分也拿不到了。”

當你放棄了一角錢,隻拿五分錢時,你得到的可能是以後許多個“五分錢”。“傻”孩子的智謀絕對不是小聰明的表現,裏麵蘊含著大智慧。

下麵這段文字,也講述了一個關於放棄並非失敗的小故事。

從前,有位商人狄利斯跟他的兒子一起出海旅行。他們帶了滿滿一箱子珠寶,準備在旅途中賣掉,並且沒有對任何人透露過這一秘密。一天,水手們知道了這個秘密,就合夥商量奪取珠寶,不巧正好被狄利斯聽到,他把聽到的全部告訴了兒子。“跟他們拚了!”兒子斷然道。“不,”狄利斯回答說,“我們打不過他們!”“那把珠寶交給他們?”“也不行,他們會殺人滅口的。”過了一會兒,狄利斯怒火衝天地衝上了甲板,“你這個笨蛋兒子!”他叫喊著,“你從來都不聽我的話!”“老頭子!”兒子也嘶啞著回答,“你從來不說一句值得我聽的話!”當父子倆相互謾罵的時候,水手們都好奇地圍到四周。狄利斯突然衝向他的小屋,拖出了珠寶箱。“忘恩負義的兒子!”狄利斯尖叫道,“我寧肯死於貧窮也不會讓你得到我的財富!”說完,他打開了珠寶箱,在別人阻止之前將寶物全都投進了大海。

過了一會兒,狄利斯父子倆都目不轉睛地盯著那隻空箱子,然後兩人躺倒在一起為他們所做的事痛苦不已。後來,當他們單獨一起呆在小屋裏時,狄利斯說:“我們隻能這樣做,孩子,沒有其他的辦法能救我們的命!”“是的,”兒子答道,“這個法子是最好的。”

輪船駛進碼頭後,狄利斯和兒子匆忙趕到了地方法官那裏。他們指控水手們的海盜行為和企圖謀殺罪,法官逮捕了那些水手。法官問水手們是否看到狄利斯把他的珠寶全部投進了大海,水手們都一致說看到了。法官於是判決他們都有罪。法官說道:“什麼人會棄掉他一生的積蓄而不顧呢?隻有當他麵臨生命危險的時候才會這樣去做!”最後,水手們隻好賠償了狄利斯的珠寶,才避免了懲罰。

狄利斯是一個聰明的商人,他懂得“好漢不吃眼前虧”,懂得暫時的放棄並不是最終的失敗。最後,他們不是同樣獲得了成功嗎?

古人雲:“有得總有失。”生活中你不可能樣樣東西都得到,要學會權衡輕重。為了辦好一件事情,總得放棄另一些事情,當然這裏要掌握“孰輕孰重”。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旅行者要過一條大河,但是既沒橋可走,又無船可渡。於是,他造了一排木筏安然渡到對麵。旅行者心想:這排木筏對我幫助很大,何不將它帶走呢?結果他背著重重的木筏,累得腰酸背痛,隻好問計於空空大師。大師說:“過河時,筏雖有用;但走路時,就該放下。否則,它就成了累贅。”於是,他便丟下木筏,輕鬆上路,開始了新的旅行。

人的一生就是這個樣子,我們曾以為重要的不可能放手的事情,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會變得不再重要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時,我們要堅決放棄,正如放棄了笨重的木筏,才能輕鬆上路,開始新的旅行一樣。

放棄是一種新的開始。放棄了心中難言的隱痛,我們才可以擺脫折磨;放棄了安逸舒服的工作,我們才能更好地挑戰新的生活;放棄了暫時的利益,迎接我們的才會是接近夢想的天梯。放棄是由失敗通向成功的轉折點。有許多的事情,因為客觀條件不具備,一時難以實現,這就需要我們果斷的放棄,用新的事物來填補。這種放棄,絕不表示沒有恒心,沒有毅力,而是一種正確積極的人生態度。理想與信念是值得每個人為之付出一生的,放棄了,必須繼續奮鬥,以另外一種方式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生活中有苦也有樂、有喜也有悲、有得也有失,隻有學會放棄,才會懂得何謂人生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