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哲學家、數學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素(1872~1970)是一位成就極大而且聲望和地位都很高的學者,不僅如此,他還極其難得地活了將近一個世紀。
羅素出生在一個貴族家庭,祖父曾兩次出任英國首相。但是,他卻說:“我生來並不幸福。我小時候,最喜歡聽的聖歌是:‘對塵世覺得厭倦,我肩頭重負罪孽。’”
“我5歲時曾這麼想過,要是我活到70歲,那我到現在才忍受了我全部生命的1/14,我覺得在我麵前漫長的厭煩無聊生涯簡直難以忍受。到了青春期,我痛恨生活,一直在自殺的道路上徘徊,而我之所以終於沒有自盡,隻是因為想多學些數學。”
羅素11歲時迷上數學,發現這是一門“妙不可言”的學問。其後的三十年中,他不懈地鑽研數學,獲得了很大的成就和滿足。1903年,他出版了在集合論領域有著重大發現的著作《數學原則》;1910~1913年,他與懷特海合作的《數學原理》共三卷相繼出版,該書被人們稱為“不朽的巨著”。以他的姓名命名的“羅素悖理”,曾經對20世紀的數學基礎發生過重大影響。
在鑽研數學過程中羅素認識到,數學是邏輯的一部分,而邏輯定律可以用符號來表示,這種觀點在羅素研究數學的時代是與主流觀點相背離的。這種悖理及羅素的進一步深入研究,使羅素又成為著名的邏輯學家和哲學家。
羅素的興趣極其廣泛,對戰爭、和平、教育、倫理、人生等問題發表過大量有影響的看法,同時還從事過不少實際活動,甚至還因為反戰和反核活動兩次被捕入獄。
這方麵的成就使沒有發表過文學作品的羅素戲劇性地獲得了1950年度諾貝爾文學獎。也許是為了回報這一厚愛,也許是為了進行新的嚐試,羅素到晚年又寫起了長篇小說。
這種豐富多彩的活動,使青春期“痛恨生活,一直在自殺的道路上徘徊到現在”的羅素變成了一個“熱愛生活”的人。
生活不僅因為有嚴肅的人生而變得莊重,也因為有豐富的活動而變得多彩多姿。有益的愛好可以豐富人的精神生活,讓人感受到生命的可貴,防止精神空虛和生活孤寂,對人的不快與痛苦起到緩解的作用。愛好是人最好的精神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