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到人們討論在工作中怎樣取得成功,答案各有千秋:有人覺得聰明機靈最可能成功,有人認為性格心態尤其重要,還有人說機遇是最、最、最、最重要的。就此問題美國一本知名雜誌對工商、文藝、體育、政界的近百位成功人士同樣進行過調研,對他們生平經曆的研究結果發現:在天賦、智慧、機遇、能力、勤奮、鬥誌、毅力等諸多成功要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勤奮。
勤奮,首先指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其次,也是每個人成才的必經之路,是一個團隊生機與活力的集中體現。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具備勤奮的工作態度,否則,再美好的願望都會成為空談。
英國劍橋大學也對從本校畢業的曾獲諾貝爾獎的專家進行過調研,結果顯示: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並非天才,隻是在少年時代學習勤奮努力,順利考上劍橋;大學時代大多也是埋頭學業,成績優異;工作後,有的潛心科研,有的將科研與商業結合,但基本仍是兢兢業業,鑽研不止,最終走向輝煌,名利雙收。
某位成功學家曾說過這樣的話:事業上的成功不單純靠能力和智慧,更要靠敬業和勤奮。而事實給了這句名言有力的支持。
比爾·蓋茨在創業階段,他和助手們每天的工作時間都在16小時以上,就是功成名就後,他仍然樂此不疲地每天在自己的工作室孜孜“勞作”。
當今世界上最出色的田徑運動員——肯尼亞的長跑選手達尼爾·科勒,在近幾年的各大比賽中,他在1500米、3000米、10000米、一英裏這四項中都連創佳績。很多人以為這樣的成績來自於非凡的天賦,可卻鮮有人知,天賦的背後,付出的是驚人的勤奮。達尼爾·科勒出生於東非高原的一個偏僻鄉村,為了練習長跑,他堅持每天都跑上20多裏路上學、回家。
有一定工作經驗的人都能體會到,在一個單位裏,有成效、表現好的員工通常都能非常勤奮地工作,積極地找辦法;他們看起來忙碌,卻是一天到晚精神抖擻。而那些表現差的員工總是在抱怨,工作消極、懶散,看起來沒精打采。他們從沒有認真想想自己存在的問題:認真學習了嗎?勤奮工作了嗎?積極付出了嗎?
無數事實證明,勤奮永遠是成功的敲門磚。正如一位成功人士所說“勤奮是做任何事情的基礎,無論你所做事情的大小,都必須勤勤懇懇地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過來。”在工作中,與其花精力去考慮怎樣去應付老板,不如花相同的精力努力完成工作,小聰明可以騙得過老板,卻騙不了我們自己。要知道我們的每一分付出都是在給自己積累財富,保持勤奮的工作態度,你就會得到他人的稱許和讚揚,就會贏得老板的器重,隻要你願意在工作上比別人勤奮一點點,成功就會向你招手。
1901年,美國曆史上產生了第一個年薪百萬美金的高級打工仔,他就是施瓦伯。施瓦伯出生在美國鄉村,隻受過很短的學校教育。18歲那年,家中一貧如洗,他來到鋼鐵大王卡耐基所屬的一個建築工地打工。一踏進建築工地,施瓦伯就抱定了要做同事中最優秀的人的決心。當其他人都在抱怨工作辛苦、薪水低而怠工的時候,施瓦伯卻默默地勤奮地工作著,一邊積累著工作經驗,一邊自學建築知識。
不少人都在諷刺挖苦施瓦伯,對此,施瓦伯說:“我不光是在為老板打工,更不單純為了賺錢,我是在為自己的夢想打工,為自己的遠大前途打工。我必須要勤奮工作,不斷提升自己。隻有這樣我才有機會得到重用,才能獲得機遇!”
夏夜的一個晚上,在同伴們打牌閑聊的時候,施瓦伯又像往常一樣躲在角落裏看書。正好被到工地檢查工作的公司經理發現,他看了看施瓦伯手中的書,又翻開了他的筆記本,驚訝地看著眼前的這個人。第二天,他把施瓦伯叫到辦公室,問:“你學那些東西幹什麼?”施瓦伯說:“我想我們公司並不缺少打工者,缺少的是既有工作經驗、又有專業知識的技術人員或管理者,對嗎?”經理點了點頭。不久,施瓦伯就被升任為技師。後來,施瓦伯一步步升到了總工程師的職位上。25歲那年,施瓦伯就做了這家建築公司的總經理。
在一次對普林斯頓大學學生的演講中,施瓦伯深刻地談了自己對工作的感受,他說:“要想成功,最最重要的莫過於將工作看作理所當然的事。如果你非要做個貪婪者的話,那就做個貪婪工作的人吧。”
一位哲人說過:“世界上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隻有兩種:一種是鷹,一種是蝸牛。不管是天資奇佳的鷹,還是資質平庸的蝸牛,能登上塔尖,極目四望,俯視萬裏,都離不開兩個字——勤奮。”同樣,一個人在工作事業上取得成功,環境、機遇、天賦、學識等外部因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依賴於自身的勤奮與努力。少了勤奮的精神,即使是天資奇佳的雄鷹也隻能空振雙翅;而有了勤奮的精神,就算是行動遲緩的蝸牛也能雄踞塔頂,觀千山暮雪,渺萬裏層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