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極具誘惑力的社會,這是一個欲望膨脹的年代,人們的心裏總是塞滿了欲望和奢求。追名逐利的現代人,總是奢求穿要高檔名牌,吃要山珍海味,住要鄉間別墅,行要寶馬香車,一切都被欲望支配著。
偉大的作家托爾斯泰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想得到一塊土地,地主就對他說,清早,你從這裏往外跑,跑一段就插個旗杆,隻要你在太陽落山前趕回來,插上旗杆的地都歸你。那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陽偏西了還不知足。太陽落山前,他是跑回來了,但人已精疲力竭,摔個跟頭就再沒起來。於是有人挖了個坑,就地埋了他。牧師在給這個人做祈禱的時候說:“一個人要多少土地呢?就這麼大。”
法國傑出的啟蒙哲學家盧梭也曾對物欲太盛的人作過極為恰當的評價,他說:“十歲時被點心、二十歲被戀人、三十歲被快樂、四十歲被野心、五十歲被貪婪所俘虜。人到什麼時候才能隻追求睿智呢?”的確,人心不能清淨,是因為欲望太多,欲望的溝壑永遠填不滿,人心永不知足,沒有家產想家產,有了家產想當官,當了小官想大官,當了大官想成仙……精神上永無寧靜,永無快樂。
人的心靈世界裏包藏有很多很多東西,美、醜、善、惡、貪婪、名利、金錢……這些心裏的影像看不到摸不著,但卻左右著你的行動。心靈是世界中美好的、坦誠的、善良的東西,我們稱之為苗。隻要心中有真、善、美,不論到哪裏苗都能結出美麗的果實。那些心中的醜惡、貪婪的東西我們稱之為草。有人說小草在哪裏都能生長,可心中有草卻有礙於苗的成長,是因為它們長勢太旺,無論如何,都對苗是一種威脅和擠壓。
自私、虛榮、狡詐、貪婪、仇恨、憤怒、驕傲、任性、頑固這些都是導致思想不純潔的禍根。反之,慷慨、熱情、友善、純潔、無私、忍讓、溫和,這些都是淨化心靈的智慧之水。
健康、幸福和財富等等一切美好的東西首先都是源自於一個人潔淨的心靈。如果要想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就得淨化自己的心靈。心中的怨恨、嫉妒、失望、沮喪,會使身體的健康遭到損害,會使快樂消失。愁苦的麵容並不是偶然出現的,而是思想焦躁憂慮導致的。滿臉的皺紋都是因怨恨、暴怒與自大而生出的。
人的思想控製著肉體,無論是精心的思考,還是無意識的流露,身體都會一一響應。純潔美麗的心靈,會使人們的身體充滿生命力;雜草叢生的心靈,則會使人們的身體衰頓。
有的心靈雜草,我們很容易就能區分,比如嫉妒、貪婪等,但有的雜草有著漂亮的外表包裹,它們看似道德的化身,實際確是一種慢性的毒藥。比如,自責就是這樣一種心靈的雜草。
有一個警察,在一次解救人質的行動中漏掉了一個應該搜查的房間,結果使一個孩子慘死在歹徒的槍下,這個警察從此一蹶不振,認為那是自己的錯。於是,他辭去了工作,來到了一家修道院裏,每天都要對這個失誤進行懺悔。而這,也正是他生活的主要內容。所以,陷入過度自責中的他,總是鬱鬱寡歡,一點兒也不快樂。
一個偶然的機會,那個孩子的姐姐知道了這件事。她找到這個警察,把他帶到一群玩得很高興的人群中間,並告訴他這些人都是在當初那個事件中被救出來的,現在他們過得都很幸福。而且,這些人對他一直都懷著感恩之情。當時,他的心情一下子好多了,因為在那一刻他發現自己並非毫無用處。
從此,這個警察卸下了負罪的包袱,又投入到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去了。
自我批評式的自責及由此引發的內疚感和負罪感的出現都是自然的。但如果超出了反省的限度,躲在自責中不努力做事,不積極生活,那就是對自己精神的折磨。這種略帶自虐的心理是不健全的,隻有將這些心靈的雜草徹頭徹尾地清除,才能給人們留下個純潔如玉的美好的心靈空間。
隻有健康的心靈,才能及時解除心理的疲勞,這要求我們能夠在生活和工作中抽出必要的時間去對自我進行必要的反省,去戰勝那些影響我們心理健康的因素,去清除那些汙染我們心靈的雜草。
隻要心裏存在著那些雜草,人們血管裏就會流淌汙穢的、有毒的血液。健康的生活和強健的身體,都來自於純淨的心靈;齷齪的生活與身體,則源於不潔的心靈。心靈是人們言行、外表乃至整個人生的源頭。如果源頭純淨,那麼它所產生的一切也會是純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