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能因為他的短處而責備他。當他開始嚐到苦果時,我們隻能幫助他設法加以補救。我們不能期待一個沒有上過地理課的孩子,在這門課的考卷上會答出好成績;我們也不能期待一個未被訓練以合之道的孩子,在麵臨一個需要合作訓練的工作之前,會有良好的表現。但是每種生活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合作的能力,而每種工作也都必須在人類社會的架構下,以能夠增進人類福利的方式來予以執行,隻有了解生活的意義在於奉獻的人,才能夠以勇氣及較大的成功機會來應付其困難。
如果老師們、父母們及心理學家們都能了解:賦予生活以某種意義時可能犯的錯誤,而如果他們自己也沒有犯同樣錯誤,我們就能相信:缺乏社會興趣的兒童對他們自己的能力,對生活的機會,就會有較樂觀的看法。當他們遇到問題時,他們就不會停止努力、找尋捷徑、設法逃離、把肩上重擔推給別人口出怨言以博取關懷或同情,或覺得非常丟臉而自暴自棄,或問:“生活有什麼用處?它使我得到什麼東西?”他們將會說:“我們必須開拓我們的生活。這是我們的責任,我們也能夠對付它。我們是自己行為的主宰。除舊布新的工作,舍我其誰!”假使每個獨立自主的人,都能以這種合作的方式來應付其生活,那麼我們將可看出:人類社會的進步必然是無止境的。
敏感的金錢話題
在所有具體的問題中,沒有一個問題比金錢和金錢所代表的財產問題更迫切地需要我們去解決。一個人在世界上生活一天,他就要同金錢打一天的交道。而一個人與金錢發生的關係,包括他如何賺錢、如何存錢和如何花錢,或許是檢測他的才智高低的最好的方法。
雖然金錢決不能作為一個人生活的主要目的,不是生活中最為重要的東西,但是,它也決不是無關痛癢的東西,我們決不能從觀念上加以蔑視。亨利·詹姆士曾經說過:“人不能光靠感情生活,人還得靠錢生活。”有錢的父親比不富裕的父親重要些,而且有錢的家庭也要比不富裕的家庭穩固些。概言之,金錢雖然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金錢卻是萬萬不能的。所以,通過誠實勞動使自己變得富有,這是每一個人的責任。
自古以來,對金錢讚美者有之,詛咒者有之。實際上,正如拉羅什福科所說的:“哲學家們隻是根據我們對待財富的惡劣方式來譴責財富,看我們在獲得財富和使用財富上有無罪惡;他們認為財富並不像木柴延續火焰一樣養育和增加罪惡,而是能夠被我們用來奉獻給所有德性,甚至使他們更令人愉悅和光輝燦爛。”
在實際生活中,在很大程度上,金錢是一個人獲得幸福、快樂和社會地位的手段。金錢的多少,雖然不能作為衡量一個人價值大小的標準,但是,一個連自己的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甚至需要靠別人的施舍才能維持生活的人,是很難為別人、為社會做出什麼貢獻的。正如培根爵士所說:“財富之於德能正如輜重之於軍隊。輜重是必不可少的,也決不能拋之腦後。
但是,它阻礙行軍;並且,有時候因為顧忌輜重而失卻或擾亂勝利。巨大的財富並沒有什麼真實的用途,它隻有一種用處,就是施眾,其餘的全不過是幻想而已。”
一方麵,金錢就是力量。金錢,代表著房屋、家具、衣服、食物和其他豐富多彩的生活用品。一個人有錢的時候能夠比他沒有錢的時候多做許多好事;正當地使用金錢,金錢就是美德之源。人性中的一些最優秀的品質,是與正確使用金錢密切相關的。例如,慷慨大方、誠實正直、公平公正和自我犧牲精神,都與金錢的使用有關,更不用說經濟、節儉的美德了。在善良、高尚人的手中,金錢能夠成為也確實成為了美德。
另一方麵,金錢又是萬惡之源。一位作家曾經指出:“金錢真正是人間一切下流行為的淵轟。有了錢,那些最黑暗的勾當的沉渣往往會在生活的表麵泛起,並支配整個國家的命運。”人性中最為惡劣的品質,也是與金錢的使用密切有關的。這些美德的對立麵,如貪婪、欺詐、不公平和自私,都會在一個愛財如命的人身上表現出來。一部分人喪失了正確運用金錢的智慧和道德,濫用或誤用了金錢這種手段,產生了浪費、鋪張、揮霍、奢侈等罪惡。亨利·泰勒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寫成了《生活備忘錄》一書,他指出:“在賺錢、儲蓄、花銷、送禮、收禮、借進、借出和遺贈等金錢的使用方麵,正確的行為原則和做法,為一個人的完美無缺做出了最有力的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