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的長河在時空的隧道匆匆穿梭,猶如潺潺流水,洗滌無數斑駁陸離的往事,刻下了層層疊疊的思緒,不覺間一年時光已被消磨大半。雖然這一年不乏太多的經曆與思緒,卻沒有打理心力和勇氣。似乎平淡的生活和蒼白的感懷正在不斷侵蝕著我那份無奈的思念。
或許一直把凡事過於理想化的緣故,所以很多時候感受到的不是點滴的觸動,而是痛徹心扉後的麻木。雖然始終在思索著理想與現實的距離與可能。
打理一堆數據,整理成一篇篇報告分析的間隙,偶然翻看一下網頁,舒緩著神經。一個信息刹那間躍入眼簾,竟然挨近了朱自清先生的108個誕辰。同時是專頁中一堆密密麻麻的各種評價與介紹。
朱自清先生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我並不陌生的作家,這種熟悉甚至可以追溯到初中時期關於他的幾篇被選入語文課本的散文。有些文章還被老師要求大段大段的背誦,於是很長一個時期被喜愛他的筆觸與因為背到頭大的恐懼交織構成了一種非常複雜的情感,這種情感碰撞出的是記憶深處的難忘。
朱自清先生一生中至少有三個比較重要的身份,一個是民主人士,這點在毛澤東的《別了,司徒雷登》中就有所提及,並且高度評價了他寧肯餓死,也要保留骨氣,不領取美國救濟的麵粉的行為。雖然後來許多人進行了一係列考證和質疑,人為按照他當時的地位和身份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會被餓死的;於是,就要涉及到朱自清先生的第二個身份,清華大學老師,他在清華大學任教達16年之久,期間除了短暫時期,很長時間擔任著中國文學係主任,對國學課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首先對文體的完美,文字的全寫口語進行大力提倡。
其實,這些並非我想表述的重點,我更看重的是朱自清的作家身份。從朱自清的文學脈絡來看,詩歌、論文和散文兼備,其中散文最佳。散文集大成中又可大致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描寫個人和家庭生活,表現父子、夫妻、朋友間的人倫之情,具有濃厚的人情味,極富有真情實感,以素樸縝密、以語言洗煉見長;還有一類是寫自然景物為主的借景抒情的小品文,細膩柔美,以文筆清麗,清雋沉鬱著稱。雖然被人們提出頗多質疑,甚至不乏葉聖陶同為文學泰鬥的他生前的好友做出一些不同見解。
但細細品味,朱先生的文字確實有其可貴之處,無論是《背影》那種被很多人說到除了父親買橘子那一段給讀者以感動外,其餘幾乎完全淪陷為純粹記錄家庭瑣事的流水賬。《荷塘月色》也被人質疑為詞句太過於修飾造作,美的花不開,語言表象的美豔強烈衝擊了文章的內涵……
對於種種說辭,最多隻能算做各自對於文學的看法罷了,並不可作為苛刻朱先生的依據。文學從誕生之處,經過漫漫歲月長河的洗禮和人們的一次次改造,在不斷的變遷中一部分沉澱下來,成了千古傳頌的精華;更多的卻不及作者離去,便毅然淹沒於滾滾塵埃。因此,從文學本身而言,但從文章表麵論優劣似乎本就是一種極不可取之處,文章最重要的作用應是傳達內在元素的載體。所以,《背影》即便語言有些冗腫之嫌,可是傳達出的濃濃的親情給人心靈深處的感染與震撼便是其最偉大之所在;《荷塘月色》的雋美的文風亦無太多可挑剔之處,因為這篇文章外在的描寫不但絲毫沒有衝擊到文章的內在,反而在一種意境的刻畫著更加升華和提高了文章主題。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種觀點同樣適用於對朱先生文章的感觸,但退一萬步說,一篇文章又一個十分突出的亮點就已實屬不易,更何況朱先生的文章從大體上講總是那樣的完美出彩呢?所以,又何須盯住幾個與自己意見不一致的角落非要一口咬定就是瑕疵,並且無限擴大,而致其中的主要部位而不顧呢?
朱先生依然逝去多年,雖然是非爭議任人評說,適此朱先生誕辰之日,謹以此文作為緬懷,算做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