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在中下層、老少邊窮地區和農村的畢業生中,出人頭地的思想占支配地位,而出身於上層或富裕家庭的畢業生,享樂型的思想價值觀占主要地位。
當前,我國的大學生中流行以下幾種職業價值觀:
一是樂於從政的“紅道”觀。
即通過選擇某種擁有權力的職業,達到對權力的支配,以滿足自己其他方麵的欲望的一種求職觀。升官發財、光宗耀祖是我國幾千年的傳統,這種官本位的思想,即便是在現代社會也依然影響著我們的大學生,因此從政仍是許多大學畢業生的選擇。但是,從政意味著要在狹窄的仕途上麵臨激烈的競爭,並且這種機會是不均等的。雖然黨和政府下定決心要改革這種用人惟親的現象,但關係網仍無形地存在,並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個人升遷。
二是樂於經商的“黃道”觀。
這是人們在擇業中對經商的一種價值取向。社會上流行:“龍下海,虎上山,孺子牛,進機關”的說法,反映了人們在擇業中願意進公司、從商,選取能帶來較多經濟利益的工作。這種工作便於施展個人才能,實現理想和抱負,並能帶來高的經濟收入,也可以訓練自己的應變能力和其他各種有助於適應社會的能力。但是,商海競爭激烈,風險重重,隻要一步棋下錯就有可能全盤皆輸。這種工作會給人帶來很大的緊張與壓力,繁忙之中還有可能產生心理失落感,因為金錢並不能買到一切,這一點我們大家都知道。
三是樂於做學問、搞科研的“黑道”觀。
這是人們在擇業中對待知識和智慧的一種態度,也是社會對科研工作者的評價。成為一名專家、學者、教授等受人尊敬但生活清貧的腦力勞動者,也是一些大學生的誌向所在。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已經看到,中國將會日益重視知識和科技的力量,知識分子的地位也會越來越高。在科技領域裏實現自己的價值將成為更多大學生的選擇。
商品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得當代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許多大學生在擇業時,被“紅道”、“黃道”的引誘所迷惑。在選擇職業時,究竟應該如何衡量各種利益,如何判斷,樹立正確而高尚的職業價值觀是極為重要的。
我們在選擇職業時不能隻看重職業本身的價值,還應看到職業對社會的創造和貢獻。人不能離開社會而獨立存在,個人隻有在工作中為社會做貢獻才能實現自己的職業價值,事業首先是具有社會性的。魯迅先生曾經棄醫從文,為的是喚起沉睡的中國民眾,使中華民族覺醒。人們在選擇職業時,必須看到自己對社會的責任,並主動承擔這種責任。這樣的職業價值觀才是高尚的,在這種高尚的價值觀的驅動下,就能克服困難,就容易取得巨大的成功,才能為社會做出傑出的貢獻,才能為世人所尊敬。
當然,我們並不是說要忽略擇業中的個人因素,隻去盡社會責任,這樣不但不利於個人,也是社會的損失。比如,讓一位富於科學創造力、不善言辭的學者去從事普通的教師工作,可能使國家損失一項重大的發明,而社會不過多了一個也許並不出色的老師。因此,我們反對的是隻為個人考慮的職業價值觀,即處處以自我為中心,隻顧及自我感受、自我發展、自我實現,毫不考慮國家和社會的需要。事實上,這樣做個人也不會得到很好的發展。
在擇業時,我們要首先考慮社會需要,必須負起對社會的責任,以此為前提,綜合個人的因素,進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