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第一步往往從人們的思想開始,如果人們頭腦中的意識與成功的方向相悖,那麼無論怎麼做都難以成功。任何事情要想做成,都必須先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模式,然後按著這個模式一步一步地去做。
如果一個人腦子裏總想著自己是個糟糕的“藍領”,那麼他很難變成“白領”或“金領”。如果我們想,我們就有可能得到;如果不想,那根本就不會得到。如果我們的頭腦總在想著一個成功的艱難,那麼你又怎麼能獲得成功?
腦子裏總想著黑暗、沮喪、失敗、絕望,那隻會使人變得越來越消沉,以致一事無成。即使你再勇敢,再能接受挑戰,也於事無補。所以最根本的就是要找到一個正確的思想導向,走向成功。
德雷科·鮑克通過對無數擇業求職、創業的失敗者研究發現,很多失敗者都沒有一個正確的思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壓製了自己很多能力,因為他們的思想沒有很好地配合自己的行動。他們通常都是手裏做著這件事,腦子裏卻想著相反的事情。他們從不會用積極的態度對待自己正在進行的工作,對待自己想要得到的事情,他們總是生活在消極的狀態中,或是沒有信心,或是回避。
若想成功的人就必須采取積極的態度,對成功充滿信心。當然,這不等同於盲目自大。他的想法必須上進、有創造性和建設性,並且一定要樂觀。
人們總會向著自己所想的方向發展。你也許沒有上過哈佛,但你不能在思想上讓自己墮落,否則,你最終必乘上失敗號專車。反之亦然,如果你千方百計地抵禦、拒絕消極的想法,那麼你就會向著成功邁進,並必然會取得成功。
思想就象磁石一樣,能夠吸引類似的事物發生。如果你腦子裏總在想著“我是藍領階層”,那麼你這一生也許隻能是一個“藍領”,甚至會出現更糟糕的情形——失業。
你頭腦中想著一種結果,而你做出另一種結果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因為你的行為是受思維意識支配的。你做出的成就一定是先在思維裏成就的。一件事情你一定是先在頭腦裏想著我要做好這件事,之後你才可能付諸行動把這件事做好。如果你思維中根本沒思慮過這件事,你的行為卻自動做好了,這種情況是很難發生的。
積極地對待事物的態度就是從光明的、有希望的角度出發,並且對自己充滿信心,丟掉一切懷疑和躊躇不前的想法。相信最好的事情會發生,正確的就一定會勝利,真理最終會戰勝謬誤,和諧與健康是世界的本來麵目,不協調與疾病都隻是暫時的,這就是樂觀主義的態度,最終會改變世界的態度。
積極的樂觀主義是建造者,它帶給我們的就是太陽所給矛花草樹木的;它是思想的陽光,它鑄造了生命、美麗和成長。我們在思想的普照下發展,就好象花草樹木在太陽光的照耀下繁茂生長一樣。
悲觀主義是消極的。它就象是一個黑暗的地牢,毀滅了一切生氣與繁榮。“死刑”正在等著那些總看見事物陰暗麵的人。他們頭腦中隻有罪惡、失敗和醜惡,那麼等待他們的也隻有這些。
沒有東西能吸引自己的異類。它們都是通過向外界展示自己的特質,然後借此吸引同類。如果一個人想要成為令人羨慕的白領,那麼他必須持有一種成功白領的態度,不能縮手縮腳、做事馬馬虎虎。
把頭腦中消極失敗的想法剔除出去,它們是你成功路上最大的絆腳石!盡你所能去想一些積極的事情,你會驚奇地發現,你如此之快地就得到了你想要得到的事情。
我們對待工作或理想的態度會直接影響我們怎樣去完成它們。如果你對待工作的態度象奴隸被剝削一樣,把它看成是個苦差事;或者你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不抱任何希望,認為除了掙口飯吃,就不會再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事了;亦或是你認為前途暗淡,一生中隻能是個“下賤”的“藍領”,絕不會有升遷的機會,甚至認為你生來就是過這種痛苦生活的,那麼你所能得到的也就隻能是這些,別無其他了。
但如果換個角度去想,無論你現在多麼糟糕,你總是保持樂觀的態度,期待一個更好的將來,認為自己總有一天會跳出這單調的工作,進入一個多彩的世界,美好、舒適、快樂正在等著你,頭腦中很清楚自己的目標,並且不斷地向著這個目標努力,相信自己有能力成功,那麼你一定會有所成就的。
也許有些事情目前看來毫無可能,但隻要我們能堅持認為有一天一定會找到可行的辦法來完成,那麼思想就會逐漸進入一種創造性的狀態,去吸引那些我們需要的東西,最終使我們成功。
一個意誌堅強、充滿信心並不斷向著自己的目標努力的人,絕不會毫無成績的。願望會變為動力,最終變為現實。努力使你的思想變得積極、振奮,不要允許它有一刻去懷疑你自己能否做到理想的位置。這些懷疑是很危險的,它們會破壞你的創造能力,壓抑你的目標。一定要經常對自己說:我必須得到我所需要的東西,這是我的權利,我一定能行。隻有相信“我能我行”的人,才能贏取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