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接受項羽的封贈,退居漢中,秘密練兵,便是善用退的戰略。等到實力壯大之後,從陳倉出兵,幾經戰陣,最後曆經五年之久的楚漢相爭,終於逼得項羽在烏江自刎身亡,劉邦一統大下,得以建立漢朝。
退,對於劉邦來說,無疑就是一次機會,一次改寫他一生曆史,乃至中國曆史的機會。
在官場上,“退”無疑更是人生的智謀。古來今來,有不少真正的權謀家都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在開創偉業,大展宏圖,實現夙願之後,簡單地“一退”,避開了不必要的災禍到來。
春秋時期,吳越爭雄,越國大將軍範蠡在越王勾踐身為人奴之時,鼎力效忠,在忍耐了漫長的屈辱之後,越王勾踐終於得以東山再起。一舉滅掉了吳國,重建越國。
而立下赫赫功勞的範蠡在慶功宴上,卻悄悄帶著西施。乘一葉扁舟消失了。臨走前,他曾托人送過一封信給他的好友文種。信上說“你還記得吳王夫差說過的話吧,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越王這人能容忍敵人的欺負,可不能容有功的大臣。我們隻能夠同他共患難,卻不能同他共安樂。你現在不走,恐怕將來想走也走不了。”
可惜,文種沒有聽其勸告,最後被勾踐逼死。臨死對天長歎,痛悔自己沒有聽範蠡的話,而落得“烹狗”的結局。
與文種相反,範蠡帶著西施和一些財寶珠玉,棄官經商,改名換姓,跑到齊國去了一幾年後,即成為百萬富翁,後人稱其為商聖陶朱公。
範蠡和文種的一退一進,正好說明了“退”的機會含義。範蠡的“退”,為自己創造了更好的機會,而文種的“進”其結果卻是死路一條。
在商業競爭中,適時的退加,也是企業營運的重要手段。退是企業家、實業家為了調整產業結構,保留實力,在形勢不明朗時忍耐一會,不急進;在經濟不景氣,業務作必要的收縮,保證能渡過難關,到經濟複蘇時,再擴大投資。
所以,退也可以看作是為了抓住更為巨大的機會所作出的必要的準備。
怎樣在逆境中保留實力,是企業家的一項挑戰。在順境時,擁有巨額資金,收購這個,買斷那個,何等意氣風發。順境中能攻,固然要講究眼光和魄力,同樣地,在逆境中能守,也需講究眼光和魄力。能攻能守,才稱得上是商界的全才。
要攻而獲利,需要準確的形勢分析,掌握有利時機;要退而保留實力,也要依靠準確的形勢分析。
李嘉誠投資房地產,能攻能守,對攻守時機判斷準確,已為業內人士所公認。且看他在1982年股市地產陷入低潮之前,怎樣評估形勢,作出暫退的部署。1982年到1984年,全球經濟的景氣,對香港造成了嚴重的衝擊,工業衰退,股市暴跌,房地產一落千丈。結果,令投資房地產者蒙受了巨額的損失。
與此相反,李嘉誠的長江實業公司則采取穩健政策,暫時退卻,結果安然渡過了這次經濟危機,這完全依賴李嘉誠對形勢的判斷獨具慧眼。他預見到房地產業麵臨民辦經濟衰退和長期利息高漲的壓力,1982年將會大幅向下調整,並據此作出了暫時退卻的部署。
《李嘉誠成功之道》一書這樣寫道:“他一旦發覺形勢不妙,就從1980年開始,一方麵盡量減少、甚至停止直接購入地皮;另一方麵加速物業發展,盡快出售。”目的是令“各個公司的負債日益減少,現金充足,以應付任何意外的風波”。
李嘉誠在房地產上的這一退,令他在商界“更上一層樓”,這樣的退,又怎能不說是一種機會呢?
當我們在成功的道路上突然陷入了死胡同,百般努力都找不到出路在何處時,最好的方式無疑就是“退”。所謂“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退”在某些時候,往往能為我們開創出一片新的天空,當然,更為重要的是,“退”能夠為我們創造出更多的機會。
逆境也是一種機會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機會也不總是順風而來,蘊藏在逆境中的機會永遠都是非常巨大的,是足以改變人的一生的,所以,任何時候,對於逆境都應該抱著一種樂觀和歡迎的心態。
人生的際遇有兩種,一種是順境,一種是逆境,在順境中順流而上,抓牢機會,或許每個人都能夠做到。但麵對逆境,許多人卻紛紛敗在陣下,在逆流中舟沉人亡。
事實上,任何逆境裏邊都孕育著機會,而且這種機會的潛能和力量都是十分巨大的,那些善於抓住機會的老手,十分樂於在逆境中生存,因為他們知道,逆境將把他們推向又一個更高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