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商需要投機
經商需要投機,這個大家都很好理解。從本質上來講,每個生意人都無時無刻不在算計著別人。他們口口聲聲說是為消費者服務,實際上是在算計著怎麼樣才能讓消費者口袋裏的錢源源不斷地流向自己的腰包。但並不是每個商人都有很好的投機頭腦,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天天盯著別人的腰包而未能發財,有的人卻算計時事,抓住時機,鑽了法律的空隙和政策的優惠,利用“雙贏”哲學一夜暴富。這就是投機的魔力.但會看戲的看門道,那些成功者,不是靠狂想發的財,他們是靠的穩健和投機這對矛盾的對立統一,冒險中不失理智,這是激情和理性的統一,這是冒險和務實的交融。
家庭理財需要投機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我們的口袋日益鼓脹起來,錢多了,怎麼辦?過去我們總是想著存錢,或者買黃金等等,錢是存好了,但增值不大。家庭理財的本質就是使得自己的財產保值增值,和任何的投資一樣,家庭理財也遵循“收益越大,風險越大,投機性越強”的規律。老的理財觀念不行了,必須因時製宜,因事製宜,因地製宜,必須樹立科學的家庭理財觀念:明確理財收益目標,並且了解這些目標對於家庭的重要性以及迫切程度;同時,對現有的資本金作計劃投入,使得目標的實現更具有可操作性和現實性。
世上沒有隻賺不賠的買賣,家庭理財也是投資,目的也一樣是獲得高額利潤,而高額利潤的獲得就離不開投機,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要在恰當的時機選擇恰當的理財品種進行投機。
總之,投機是巨富時代的動力,抓住機遇,獲得財富的投機、冒險以及競爭的行為,都應該而且正在受到社會的認同、尊重、讚揚和鼓勵。可以說,投機不僅僅是個人積極進取,謀取個人財富的需要,更是時代前進的動力。在如今市場經濟體製日臻完善、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進一步加強的新形勢下,投機早已經成了一種社會行為。著名經濟學家蕭灼基說的好,中國自古以來鄙視投機倒把,但事實上投機倒把有什麼錯?所謂“投機”就是抓住機遇,決定投資方向,實現利潤最大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很正常,應該鼓勵。“倒把現在很少有人提了,倒把就是倒手,股票市場叫換手,隻有經常倒手,進出自由,流動快,市場才會活躍。而市場的活躍,將會創造更多的投機機會,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事情。投機的曆史淵源”
在對機遇的理解和看法上,東西方有一定的差異。在西方國家,抓住機遇、獲得財富的投機、冒險和競爭的行為,從來都是受到社會的尊重、讚揚和鼓勵的。西方人有重商的傳統,不論是政府還是社會,都鼓勵個人積極進取,謀取個人的財富。
“投機”一詞,在東方人的眼裏,一直是不光彩的字眼,人們甚至到了談機色變的程度,一說投機,首先想到的就是投機取巧,投機鑽營,投機倒把,見風使舵.總之一句話,就是不務正業。過去東方人,特別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一提到商人就稱之為投機商,從這一現象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本質:商業行為和投機密不可分。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幾千年的儒家學說禁錮,一直讓人們遵守“君子言義不言利”的思想,但這恰恰說明了投機的魔力之大。
自從人類誕生,投機活動就隨之開始了。
早在13世紀,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在遊曆中國之後,寫了著名的《馬可·波羅遊記》,盛讚中國的富庶繁華,把這個東方國家描寫成“黃金遍地、香料盈野”的美好天堂。該書發表後在歐洲石破天驚,引起了歐洲人對財富的巨大的占有欲,不惜冒著生命的危險,前來東方尋求寶藏。
西方人從來都不認為追求個人財富與榮譽的投機和冒險行為是不正當的。這就是人文主義思想充分尊重個人的價值、個人權利的具體體現。美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強大、最發達的國家,但它建國的曆史並不很長。為什麼這樣一個文明曆史並不悠久的國家,能夠取代中國的唐朝、取代大英帝國而成為世界經濟的龍頭?其根本的原因,就在於這個國家建立了一個投機、冒險和公平競爭的社會機製,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
然而,投機活動在中國這個重農抑商的東方國度卻“命運不濟”。
西漢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以及被中國人視為偉大壯舉的鄭和七下西洋等都沒有絲毫的商業利益,有的隻是對國力的消耗和毫無意義的政治示威。馬可·波羅寫的《馬可·波羅遊記》,向西方人介紹了東方的富庶,吸引了許多的西方人前來東方尋求財寶、傳教和通商。可是,中國在鴉片戰爭之前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曆史上,除了玄奘、邱處機等一些和尚、道士寫的幾本介紹西域風情、宗教以及介紹東南亞一帶風土人情的書籍外,有誰看見過一本鼓勵中國人前往西方經商、尋寶、謀取財富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