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開發你的潛能(2)(2 / 3)

大方向看準了,有七分把握,就要果斷地下定決心。

果斷的性格,要從幹脆利落、斬釘截鐵的行為習慣開始養成。無論什麼事情,不行就是不行,要做就堅決做。生活中不少事情確實既可以這樣又可以那樣,遇上這樣的小事,就不必考慮再三,大可當機立斷。否則,連日常的生活瑣事也是不幹不脆,拖泥帶水,你又怎麼能夠培養出果斷的性格來呢。

要果斷,還必須經常地排除各種內外部的幹擾。果斷不是一時的衝動,它必須貫穿於行為的所有三個環節(確定目的、計劃和執行)。在確定目的的時候需要進行各種動機的鬥爭,這時果斷表現為能夠抑製和目的相反的意向,抑製錯誤的動機,保證做出正確的決斷。但在決斷做出後,還會有許多因素不斷地動搖我們的決心,如輿論啦,壓力啦,困難啦,各種誘惑啦,等等。周圍的人們可能會對我們的決心評頭品足,來自各個方麵的各種壓力都有可能使我們已經做出的決定發生動搖。並且,在執行決斷時排除內外幹擾的果斷性,有時比確定目標和初下決心時候的果斷性還要難。因此,在執行決定的時候應當特別注意果斷性的培養。要養成決心既下就不輕易改變的習慣,不要讓一些本來微不足道的因素幹擾我們的決心,把自己弄得手足無措。

果斷並不等於輕率。有人認為,果斷就是決定問題快。實際上,在情況不要求立即行動,或者對於行動的方法和結果未加足夠的考慮就倉促地采取決定,這並不是果斷,而是輕率、衝動和冒失,是意誌薄弱的表現。這種表現在優柔寡斷的人身上可以觀察出來,因為深思熟慮對於一個優柔寡斷的人來說,乃是一個複雜而痛苦的過程,所以總想力求盡快地從其中解脫出來,他的行動常常是倉促的,急躁和莽撞的。果斷的人采取決定時的迅速和意誌薄弱的人的倉促決定毫無共同之處。

必須把果斷和武斷加以區別。有的人剛愎自用,自以為是,遇到事情既不調查研究、也不深思熟慮,就說一不二地定下來,貿然從事幹將起來。從表麵看,好象果斷得很,可實際上卻同果斷南轅北轍。果斷並不排斥深思熟慮和虛心聽取別人意見,恰恰相反,正因為多想、多問、多商量,才能使人們對事情更有把握,從而更加果斷。自以為是、主觀臆斷的人,有果斷的外表,無果斷的實質,往往把事情辦壞,是我們應當努力加以避免的。

此外,堅強的性格也是成就大事業的基礎。堅強的性格,首先表現在不怕挫折和失敗,能夠經受數十、數百乃至成千次挫折和失敗的打擊,而能矢誌不移、不屈不撓。強者和弱者的區別,很大程度就是表現在對待失敗的態度上。世界上的事情往往是這樣:事業未成,先嚐苦果。壯誌未酬,先遭失敗。而且,失敗常常專跟強者作對。原因很簡單:低的目標容易達到,弱者胸無大誌,目標平庸,幾乎不經過什麼失敗就能如願以償。而越高的目標難度就越大,失敗的機會也自然就越多。有的人渴望成為強者,但卻經受不住失敗的打擊。他們經過一陣子的奮鬥,遭到一次乃至幾次失敗後,便偃旗息鼓、罷手不幹了,因而最終隻能和一事無成的弱者為伍。

有人認為:經受住數十、數百次失敗的打擊而精神不垮,大概需要鋼筋鐵骨般的堅強意誌,一般人是難以做到的。實際上未必如此。堅強的毅力並不單純來自忍受,而首先是來自明智和豁達。忍受失敗的毅力,主要來源於對失敗的科學認識和正確評價。強者認識到沒有失敗就不會有成功,失敗裏麵就包含著成功。他們把開拓新路中遭逢到的失敗看作是理所當然的事,有著足夠的精神準備。他們也認識到一次失敗即是一次經驗的積累,因而能在失敗中看到成功的因素。被失敗所嚇倒的人,與其說是害怕失敗,不如說是對失敗缺乏正確的認識。許多人把失敗看作一種不幸和災難,在事情剛開始之時,就抱有“隻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想法,這不僅是不現實的,也是不明智的。“勝敗乃兵家常事”,不僅“兵家”,做什麼事都會存在或勝或敗兩種可能性。

在行動前隻作成功的打算,不作失敗的準備,這隻會削弱對失敗的心理承受力,從而在失敗麵前變得十分脆弱。

許多人在看到強者的成功時,羨慕不已,嚷嚷著要敢於冒風險,卻對自己行動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點失敗都沮喪不已,這決算不上“大丈夫”的行為。想要成就大事業,就不要害怕和失敗打交道。一位立誌改革的人說:“如果我不會出錯,那麼我就不是在探索。”美國有一家鼓勵創新的企業,鼓勵創新的內容之一就是“允許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