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企業的負責人說:“隻要你不心甘情願地接受錯誤,你就不能創新。如果你拒絕了失敗,實際上你也就拒絕了成功。”這裏所包含的,就是勝和敗的辯證法。
還有的人之所以害怕失敗,是因為不懂得到底怎樣才能“吃一塹,長一智”。失敗除了帶給他沮喪以外,沒有給他帶來任何東西,因而他自然而然地把失敗看成可怕而又糟糕的事。失敗從不會讓人高興,但一旦你學會利用它,它就會為你做出積極的貢獻。比起重複過去的成功來,失敗是個更好的老師。重複過去的成功不見得使你學到新東西,而失敗則肯定能給你以新的教益。你可以從一個組織得一團糟的聚會中學會怎樣組織一個成功的聚會,你也可以從一係列失敗的方案中理出比較可行、比較成功的方案。總之,隻要你動腦解剖失敗,從失敗中挖掘教益,你就能更快地從失敗中走出來。
如果我們對失敗有了正確的認識,而且對失敗采取了正確的態度,那麼,我們就不會被失敗所打倒,屢經失敗而不悔的堅強毅力也就自然產生了。
那麼,應該怎樣麵對失敗呢?
①避免說“失敗”這個詞語。
成就卓著的人很少使用“失敗”二字,這個詞使人壓抑,聽起來似乎意味著一個人的末日來臨。他們更喜歡使用“過失弄糟”或“不良結果”等詞彙來表達遇到失敗。
②別為自己掛上“失敗者”的標簽。
失敗不僅是結果,它還是態度。當事情辦糟的時候,不要本能地為自己掛上“失敗者”的標簽。你怎樣描述自己,你很可能就會變成那個樣子。反複多次地自稱為失敗者,不僅意味著將成功無望,而且還會限製自己的潛能。
③事先擬定防止失敗的計劃。
幫助自己擬定一個防止失敗的計劃,經常自問:“如果這事發生,最壞的後果將會怎樣?”假想失敗能促使你明確地考慮實際選擇。你有足夠的條件和能力確保你度過那段時光嗎?如果你的單位向你發來一份解雇通知,你有能力另起爐灶嗎?記住:漢字的“危機”就包括“危險”和“機會”兩種含義。
擴大自己的支持係統也十分重要。失敗後的解決辦法就是依靠家庭和親友,要善於從他們那裏尋求幫助。
④學會理智地麵對失敗。
一位名叫傑克·馬特森的美國教授開設了一間課程,學生們戲謔為“失敗101”。馬特森讓他的學生設計無人購買的商品模型。於是,學生們設計了倉鼠用的熱水浴缸和在颶風中飛行的風箏。
這些設想都十分荒唐可笑,注定不會成功。但有幾位學生將挫折視為革新而非失敗,在心理上一點兒沒有失敗的顧慮,他們倒覺得可以自由自在地大膽設想製作。由於大多數學生要經過五次失敗後才能找到適當的工作,因此他們認識到決不能將失敗視為最後的定局。馬特森說:“他們學著重新裝彈,做好再次射擊的各種準備。”
學生們還發現了失敗的兩種方式,連續不斷地試驗多種設想被馬特森稱之為“遲鈍、愚笨的失敗”。試驗的過程十分冗長,使人感到困乏,繼而放棄之。“明快理智的失敗”指的是構思數種設想,然後迅速齊射。“失敗是勘測籌劃未知領域的自然形式,”馬特森說,“所以,應把你每次試驗的內容壓縮得盡量小一些。”
⑤永不服輸。
有一位青年企業家經營的建築公司業務很不景氣,企業處於瀕臨倒閉的狀況。他當時才二十五歲,他不願宣告破產,於是向家裏借了一些錢處理了善後事宜。後來,他又繼續獻身建築業,努力學習管理的訣竅,並“壯著膽子”貸了一筆款子,重新經營起他的企業,為了使自己再遇到困難時能順利渡過難關,他還和數家銀行建立了良好的信用。
這個企業家謹慎地擴大自己新公司的業務,他甚至還參加了大學商業管理等課程的學習。後來,他終於獲得成功。即使如此,他也從不自我滿足,他時常用過去的窘境激勵自己,他說:“對於所取得的成績,我不敢有絲毫的自我滿足,我總是努力改進我的業務,使它百尺竿頭,更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