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森,哈佛的畢業生,在學校就表現出傑出的能力,但唯一缺陷——心高氣傲。畢業後,他和幾位成績比其差的同學一同進入矽穀某科技公司。他滿以為自己一定會被分配到重要部門,可是,他卻沒能如願,這使他大失所望。
看著同學們個個春風得意,他開始抱怨主管不識“貨”。實際上,主管這樣安排,並非不了解他,而是想重用地,讓他全麵了解公司的運作過程。不過,見傑森工作不安心、不負責任,又打消了培養他的念頭。
相信自己,看重自己並沒有錯,但要從自己所謂的“理想”出發,是不少擇業者很容易走進的誤區。
年輕人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注重發揮自己的特長是不可改變的原則。但這個特長隻是自己認可的,未必符合企業所需。因為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經營特色和管理方法。個人特長,隻有讓企業了解,並作為整體構成的一部分時,才是真正需要發揮的特長。
此外,在擇業的過程中,一味強調要發揮自己的特長是很難找到工作的。
成功者做需要做的事,失敗者隻做喜歡做的事。年輕人的特長,應當成為適應環境的“催化劑”,而不應成為挑剔工作的“資本”,應該是特長服從需要,而不是需要遷就特長。這個關係要擺正,否則就會引起不良後果。
對剛剛步入職場的年輕人來說,先在“不對口”的崗位上積累一些經驗,對將來是有好處的。隻會幹一種工作的人,思路狹窄,很難幹出成績,也很難受到重用。
對於任何擇業求職者來說,任何一個崗位都是新的,都需要熟悉;而且應該去掉狹隘的“對口”看法和求高不就低的不實際要求。記住:要勝任一個職位,就需要了解比該職務更廣泛得多的知識。
有些擇業者在找到工作後,心裏總認為“大材小用”。不認真對待眼前工作,不切實際地追求高目標。他們稍有不順心就“跳槽”,結果跳來跳去,還是不順心。試想,什麼單位都不是你點的一道菜,哪能完全合你的口味呢?
高級人才被安排到普通的職位,甚至打雜的活兒更是普遍,怨天尤人嗎?沒有必要。真正不怕火煉,實踐是對你真才實學的檢驗。在你行與不行之間,實踐是最有發言權的貨真價實的金子,不怕進煉爐。人才,在平凡的崗位上也能成就不平凡的業績,也能令人肅然起敬;倘若是“廢銅爛鐵”,在實踐的火爐中一煉就“原形畢露”。
其實,從事任何一項工作,如果沒有其他專業知識作輔助,是很難想象會獲得成功的。對於一個追求進步的人來說,沒有任何工作跟自己無關的。初到一個工作崗位,首先要安得下心,要耐得住寂寞。安心,既是涉入職場勝任工作需要,也是給人以好印象的開端。這山望著那山高,不顧條件地去“跳槽”,並非好事。
特別是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人,沒有多少資曆與經驗,要在工作的過程中積累經驗,就需要有相對穩定的工作環境。總在公司間跳來跳去,雖有新鮮感,但難成“正果”。
再說,“遠走高飛”的目的地,也並非處處是未開墾的“處女地”而且,社會上知名度較高的、眾人看好的職位對於你可能並不合適。
在今天的人才市場上,文憑是個不可或缺的條件。文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個人的水平。對於用人企業來說,雇用人才的根本標準是求職者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德雷科·鮑克認為,作為一名求職者,不應該沾沾自喜於擁有一張文憑,要在崗位上站穩腳跟並嶄露頭角,還需讓實踐來證明自己的水平,從整體素質和業務能力兩方麵來顯示自己。從成功者的經曆來看,踏上工作崗位後,雇主對每個人的學曆似乎不再看重,關注的是你的人品和能力。
因此,求職者應改變自己的擇業觀念,就業積累經驗,再轉換職業。從任何人都不可能一步到位,要有安於工作的態度,然後在工作的過程中隨時調整自己,盡量不要讓擇業之心擺動不停。
開發你的潛能
潛能是人類最大、而又開發得最少的寶藏!無數事實和許多專家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巨大的潛能富礦,隻是沒有開發出來。
普通人隻開發了他蘊藏能力的十分之一,與應當取得的成就相比較,我們隻不過是半醒著的。我們隻利用了我們身心資源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一位農夫的兒子特別喜歡開車,有一次他駕駛著一輛客貨兩用車在農場裏馳騁。突然間,汽車滑出了正常的路線,翻進了路邊的水溝裏。農夫見狀大為驚慌,急忙跑到出事地點。他看到溝裏有水,而他的兒子被壓在車子下麵,躺在那裏,隻有頭的一部分露出水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