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識更新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快,尤其是高科技日新月異。求職當然要與時俱進,所謂隻擇一次業在實際上是根本行不通。先求職,後擇業,也是為形勢所“逼”,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已經極難“一錘定音”,你唯有現實一點。生存是第一需要。“騎馬找馬”起碼有了喘息機會,可以相對地、較從容地尋覓其他目標。
這裏還有一個人生閱曆問題。對自身的職業定位,不是一開始就百分之百準確,且永遠經得起時間考驗。一般來說,隻有經過一定的時間的摸索,才會有較成熟的判斷。求職,隻有人適應社會,而不是社會專為你設計職業,一個較明智的做法是先求職再說,這是上策,至少有了一個緩衝期,這比急急忙忙“敲定”要相對成熟。我們也不必為當初的不成熟而羞愧,凡事總會有個過程,你想免也免不了。
美國人不反對跳槽,所以美國人才的流動性很大,一個人一生平場更換職業多達12次。但跳槽行為多在自己的專業和熟悉的領域內,他們認為學有不同,專業主攻,這樣更能利於他們的所學,發揮自身的優勢。人隻有發揮自身優勢,才能找到合適的職業體現自身的價值。
“先就業後擇業”是為了提高就業率采取的一項措施,但經過哈佛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這種求職者的“成活率”隻有10%,也就是說有90%年青求職者背叛了老東家,為企業帶來損失,並影響了個人的誠信形象。德雷科·鮑克認為,年輕人應慎重對待第一份工作,盡可能做到盡善盡美。
第一份工作可以給你很多在課本裏學不到的東西,為職業生涯的起步打下基礎。不要為按部就班、重複單調的工作而苦惱,因為他可以使你體會到就業的氣氛,鍛煉你的耐性;可以使你感受到競爭的氣氛,鍛煉你的應變能力。
瑪麗是個商品推銷員,這是她畢業前壓根兒也不想幹的工作。她想做的是公關。經理對她說:“如果你能說服別人購買你的商品,你自然具備了公關能力。”
瑪麗覺得,暫時用這份工作鍛煉鍛煉能力也是好的。她一天到晚站在商廈門前向過往行人推銷新產品,盡管說得唇幹舌燥,站得腰酸腳乏,但她自得其樂,因為她每天向各式各樣的人推薦和介紹新商品,無形中鍛煉了應對各種人和說服他人的能力。她到現在還沒有換工作,是因為她認為這份工作很有挑戰性。她已經喜歡上了這份工作。
資曆往往能發揮出乎意料的作用。某大酒店在三年內流走了1300人,而其中大部分都受聘於其他酒店,擔任比原來更高一級的職位。是因為他們在五星級酒店工作過,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相當的資曆。
倘若你曾在比較著名的政府機構、企業工作過,那麼這對你無疑是一次寶貴的經曆。別人會認為你受過訓練或工作經驗比較豐富。即使你以前工作過的單位不值一提,人家也不會將你當成生手。所以說,第一份工作對剛出校門的學生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好好珍惜吧!最起碼他會使你今後更易找到工作。招聘廣告不是經常注明“熟手”、“有經驗者優先錄用”嗎?
許多公司對新錄用的職員都要進行上崗前培訓,這也許是你第一份工作所獲得的最重要的東西。如果有可能,選擇一些培訓工作做得好的機構工作,既能受到有益的訓練,又可以領到工資。即使你所在的公司不提供訓練,在實際工作中,你同樣能向老職員學到許多有用的東西,這對你日後的發展大有好處。
所以,你最好不要因為不喜愛這份工作就不做或者不積極去做。的確,社會的發展給你提供了許多自由擇業的機會,你可以從眾多的廣告中找到一份適合你的工作。但社會的發展也是不平衡的,由於種種原因,能夠提供的條件是有限製的,工作的選擇也就未必能隨心所欲。
成功者做需要做的事而不光是做喜歡做的事。如果你不能靜下心來將第一份工作幹到6個月以上,很難想象你具備成功所必需的毅力。因為在日後的生涯中,你無疑還會碰到許多不喜歡的事,一遇上就當逃兵,怎麼能取勝呢?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順利起步將給你整個事業帶來好兆頭。
不可長期跳槽
誰都想擁有理想的工作,但現實與理想總是發生衝突。理想不能沒有,而且要有一定的高度。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你要放棄現實。適當地結合理想與現實,不要誌大才疏眼高手低,大事幹不來,小事不肯幹。懷有這種擇業心態的人,最後的結局是非常可悲的。
盡管就業形勢各國均有所不同,但對於求職擇業者而言,受工作經驗等各種因素的製約,要一開始就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因此,這就需要改變觀念,先就業後擇業。沉迷夢想而不知行動的人,永遠不會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