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閑話》中記下這樣一個故事:
子禽有一次問他的老師墨子:“多言有好處嗎?”
墨子回答說:“青蛙日夜都在鳴叫,弄得口幹舌倦,卻不為人們所愛聽。而晨雞一聲啼,天下都被叫醒了!多言有什麼好處?話要說到點子上才好。”
事實正是如此,說話一定要簡練,太羅嗦了反而說不到點子上!
比如某些領導人開會,坐在台上哇啦哇啦一大通,天南海北不著邊際。該講的問題不講,不該講的大講特講,而且還講得抑揚頓挫、興趣昂然。可台下的聽眾呢,早已是昏昏欲睡,甚至是鼾聲四起了!
真正有號召力的講話,是用不著長篇大論的。且看下麵的例子:
秦朝末年,陳勝、吳廣振臂一呼,發動了大澤鄉起義。但是,在這樣名彪青史的壯舉中,陳勝隻講了短短幾句話:“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藉弟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總共46個字。
英雄豪傑說話,如春雷乍起,擲地有聲。不需要太多言語,周圍人早已熱血沸騰。
萊特兄弟發明飛機後,前往歐洲進行飛行表演。在法國的一次歡迎酒會上,各界人士聚集一堂,再三邀請萊特兄弟演講。大哥韋爾伯盛情難卻,於是風趣地說:“據我所知,鳥類中會說話的隻有鸚鵡,而鸚鵡是飛不高的。”
這隻有一句話的演講,卻妙趣橫生,立刻博得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不要以為簡短的講話很容易,事實上,一番簡練、精彩的演講,所費的腦細胞要比那些長篇大論要多得多。因為廢話說出來之前,是不用經過大腦的。
有人問美國第28任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您準備一份十分鍾的講稿,得花多少時間?”
威爾遜回答:“兩個星期。”
“準備一份一小時的講稿呢?”
“一個星期。”
“兩小時的講稿呢?”
“不用準備,馬上就可以講。”
這是什麼道理呢?其實很好理解,因為要表達同一個意思,你說的越多,壓縮內容的任務越輕,自然所需準備時間就少了。反之,你說得越少,還要把意思表達出來,必然要努力壓縮文字,力求將主要內容清晰地傳達給聽眾,這當然是要多花時間、大傷腦筋了。
總之,話不在多,說得好就行。簡練、準確是會說話的一項重要標準。
改掉說話中的毛病
不少人人說話隨意慣了,這就難免養成各種壞毛病。隻要稍加留意,你就會發現這些毛病無處不在。比如有的人一張口就滿嘴髒話,收也收不住;還有的人喜歡羅嗦,幾句話顛來倒去地說……說話的毛病有很多,不注意改正常會讓人厭煩。
下麵是四種人們不太注意的毛病,一定要及時改正:
毛病之一,言詞糾纏不清
善於辯論的人,單單抓住事物的本質駁斥對方並闡述本義。這種人辦事機敏,頭腦清晰,洞察力強,能正確分析形勢,隨形勢而靈活變化。不善於辯論的人往往舍本逐末,在細枝末節上糾纏而看不到主題和大方向。
毛病之二,言語多為意氣之爭
善於爭論的人往往巧妙避過對方的銳氣,而抓住對方的主要弱點,逐條批論,讓對方輸得無言以對,心服口服。不善爭論的人缺乏論辯技巧,不善迂回,抓住對方的失誤就不放手,企圖一舉擊倒對方。這種硬碰硬的方法,為兵家大忌,結果是雙方互不服氣,成為意氣之爭,未達到應有的目的,甚至把可處理好的問題也給弄糟了,造成雙方對立之勢。在處理對立情緒的兩方人事時,不宜派後一種人做代表,一旦在交涉中意氣用事,克製不住自己,就會把好事做成壞事。這種情況,有深淺之別,淺者不歡而散,深者造成彼此敵對情緒,輕者惡語傷人,重者拔刀相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