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病之三,強迫性說教
有的人經過長時間思考、探索才得出的結論,企圖讓別人馬上就要接受領會。當對方不能立即領悟時,就認為對方笨,不可教化,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理論。這種人不適合做教育工作,可以獨善其身,一時之間難以輔助他人。針對小學生的教育尤其要注意這一點。許多剛走上小學教師崗位的同誌,以己心度小學生之心,認為1+l=2還不容易嗎?認為記憶漢語拚音字母表、乘法口訣還不容易嗎?結果使學生大吃苦頭。這是因為我們的新老師太急躁的緣故。l+1=2是簡單,但小孩子尚有一個接受消化的過程。以此類推,此種情況是不少見的。
毛病之四,不察彼意就責備對方
人們在講話時,對方也許正在琢磨上一句話或其他什麼事,而不清楚講話人當前的內容。如果講話人不分靜紅皂白,就責難對方“不專心”、“不尊重人”、“胡塗”,往往會激怒對方。這種人容易衝動,往往在沒弄清事實真相前就妄下結論,做事憑感覺而少理解分析,往往會無風起浪。怎樣說話既清楚又流利
一個人講話時遲疑不決表明他思路紊亂,還沒有定形。那些講話磕磕絆絆的人很少能夠打動我們,這樣的人幾乎說不出什麼值得我們去注意的東西。隻有意誌蓬勃而剛毅的人,才會有活躍的思維。
當然,恰當的停頓不屬於不流利,因為我們經常利用停頓展開新的思路,或者從一個要點過渡到另一個要點,或者重複某個詞以期給聽眾留下更深的印象。
磕絆的次數是可以數出來的,這也是熬過聽那些令人生厭的講話的有趣方法。在大多無味的講話中都會磕絆。在你自己的講話中,請別人數一下你發生磕絆的次數具有很大的實際價值。平均每分鍾磕絆次數15次就表明不合格,2、3次表明優秀。
很少有人能夠在即興講話中不出現磕絆情況。我們發現最多達到每分鍾30處,有許多教授也有20處之多。
其二是顛三倒四、七拚八湊、文理不通、是非混淆的胡話。
其三是荒謬絕倫、子虛烏有、裝腔作勢、故作高深的玄話。
其四是濫用詞藻、自鳴得意、吟風弄月、華而不實的俏話。
其五是牽強附會、大言不慚、含糊其詞、模棱兩可的混話。
其六是張冠李戴、不著邊際、平淡乏味、冗詞贅句的空話。
其七是言不及義、陳詞濫調、千篇一律、人雲亦雲的套話。
其八是無中生有、低級趣味、風花雪月、鬥雞走狗的俗話。
克服說話緊張的心理
很多人有這樣一種心理,他們害怕說話。在熟人麵前還沒什麼,若與陌生人在一起便閉口不言,如果讓他當眾講話,那比送他上刑場還難受。就算勉強說幾句,也是磕磕巴巴、語不成句。這裏的原因有很多,或因為羞怯、或因為自卑,他們從不敢大聲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