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在政府機構,還是在公司的董事會,很多重要的事情都不是一個人決定的,而是在很重要的會議上決定的。在這樣的會議上,你的言論是不是能夠發揮應有的作用,是不是能夠影響決議的最後形成,與你的這種隨機發言的能力是密切相關的。如果能夠在這種會議上充分地發表自己的高見,你的思想就能夠形成最終的決議。否則,你即使滿腹經綸,也是沒有用武之地的。這就是隨機說話的重要作用,也是隨機說話能力的獨到之處。
改掉口吃,讓你說話更流暢
一個人的口才,要想在生活和工作中遊刃有餘,必須經過長期的訓練。
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窘境:腦子裏要說的內容已經有了,但說起來卻結結巴巴說不順暢。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這些內容從想象到說出來還有一個轉化過程,思路清楚隻是一方麵,但要把話流暢地說出來,還需要堅持不懈地訓練。
訓練口才不僅需要刻苦,還必須掌握科學的方法,這樣才能事半功倍,立竿見影。而所謂科學的方法,其實無外乎觀察、學習與模仿三個方麵。
任何技能、知識的學習,都是從這三方麵開始的,口才當然也不例外。
為了訓練口才,林肯曾經徒步30英裏到一個法院去聽律師辯護,觀察他們如何論辯,如何做手勢,他一邊傾聽,一邊模仿。他聽到那些雲遊八方的傳教士揮舞手臂、聲震長空的布道,回來後也學他們的樣子,對著樹、樹樁、成行的玉米進行訓練。
天生就口若懸河的人並不多,口才大都是後天養成的。比如說,不少人一開始表達能力並不強,說話吞吞吐吐、前後脫節、說半截子話、說“車軲轆話”等。然而,他們經過訓練,整個人可以煥然一新,變得能說會道。這決不是誇張,類似的例子有很多:
據文獻記載,說話不流暢的著名人物很多,比如作家沈雁冰(茅盾)、曆史學家顧頡剛、著名鐵路工程師詹天佑、詩人柳亞子甚至光緒皇帝,說話都是結結巴巴,嚴重的甚至“口吃”。但是,經過正確的訓練都矯正過來了。
有一位很有名的口吃矯正專家叫錢厚心,他本人就曾是一個嚴重的口吃患者!由於口吃,他不能自如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在生活、工作中常碰釘子,甚至被人羞辱嘲笑。
後來,他下了很大決心,通過持之以恒的刻苦訓練,終於擺脫了口吃的苦海。有一次,他作為杭州市貿易代表團的代表在江西南昌市的“八一禮堂”麵對五六千人發表講話,他出口成章的口才,贏得了熱烈的掌聲。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原來也不善辭令,說話也有些口吃。但是,經過刻苦訓練都成了口才家。田中角榮還用他雄辯的口才說服了反對派,順利實現了中日關係正常化。1940年春末,當30萬潰散的英軍掙紮在英吉利海峽、正準備撤回英國本土時,又遭到德軍的猛烈轟炸,英國處於淪亡的邊緣。這時,丘吉爾通過無線電台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說,他大聲疾呼:“我們永遠不投降……”他的言辭激動人心,鼓舞著英軍和全國民眾以必勝的信念與德軍展開殊死的戰鬥。他的那篇演講已經永載史冊。
所有的一切說明,口吃並不可怕,怕的是你不願意改變、不願意訓練。居裏夫人說過:“人必須有恒心,特別是要有信心、耐心。”這是一個人的心理素質,特別重要。
說話口吃的人,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說話容易衝動,思維與表達接不上茬兒,形成矛盾,說話就“口將言而囁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