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專注行動勇往直前(1)(2 / 3)

“噢!那不打緊,”那年輕人說,“現在這事是出在我自己身上的。我現在是想除了與乘客接洽之外,再學一點其他的東西,而你這裏就是一種開始學習的好地方。”

“那麼,倘若你一定要幫助我,你就來幫我吧!”那愛爾蘭人最後說,“不過我覺得恐怕你是太寂寞了。象這樣好的春天的晚上,大多數的年輕人是想出去玩玩的。”

但是他並不寂寞。

這就是他怎樣得到教育,最後使他升為底特律與克利夫蘭航業公司的總經理的原因。

他就是湘茲。

然而你們必須注意,這樣做額外的工作,必須是以一種熱忱而有趣的精神去做,這樣才是有成效的。上述的那些人對於他們的工作是覺得有趣的。

倘若不是以積極的態度去做,或是專門想引起同事或上司的注意,博取他們的同情或稱讚,那麼工作就一定不會有什麼成就。

成功的人並不是希望獲得稱讚,而是由於工作本身有趣才這麼做的。

對待工作的態度比工作本身還重要些。

希望你要多做些,而且要帶著笑臉去做。

行動是成功的唯一要訣

你一定很清楚,世間沒有絕對完美的事,頂多也就是接近完美罷了,甚或接近完美也是很困難的。

對於你要做的事情,倘若要等一切條件都具備以後才去做,那你就隻好永遠等下去了。

你必須做一個積極主動的人

在當今的世界上,每一個行業的領導人物都認為第一流的人才實在太過缺乏。

根據可靠的材料,社會上仍有許多高級職位正在等你。

有一個主管曾說,資曆很好的人實在不少,但都缺乏一個特別關鍵的成功因素,亦即貫徹的能力。

每一個工作——不論是生產經營、產品推銷工作還是科學、軍事、政府機關工作——都需要腳踏實地的人來執行。

一個部門的主管在聘用重要職位的人才時,都會先考慮下麵這些,然後才決定是不是聘用:

他是否願意做?

他能不能堅持到底把工作做完?

他能否獨當一麵,自己設法解決困難?

他是否是有始無終、光說不做的那一種人?

這些問題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設法了解那個人是不是“說做就做”。

再好的新構想也不可能完美。

即使是很一般的計劃,如果認真執行並且繼續發展,都比半途而廢的好計劃要好。因為前者會貫徹始終,後者卻前功盡棄。

約翰·華納梅克先生是個了不起的商人,他是白手起家的。他時常說:“倘若你一直在想而不去幹的話,你根本就成就不了任何事。”

請你想想看,世界上每一件東西,從人造衛星、摩天大樓到嬰兒食品,都是由一個個想法付諸行動所得的結果。

當你研究“人”(包括成功人士與平庸之輩)時,你會發現他們分別屬於兩種類型:成功的人都很積極,我們叫他“積極主動的人”而那些庸庸碌碌的平凡人都很被動,我們叫他“被動的人”。

仔細研究這兩種人的行為,能夠找出一個成功原理:

積極主動的人都是不間斷做事的人。他真的去做,直到完成為止。

被動的人都是不做事的人,他總會找借口拖延,直到最後他證明這件事“不應該做。”“沒有能力去做”或“已經來不及了”為止。

積極主動的人與被動的人之間的不同,從小地方就看得出來。

積極主動的人(以下簡稱A先生)如果計劃好一個假期,就真的會去度假;而被動的人(以下簡稱A先生)則相反。

A先生認為應定期參加教堂的各種聚會,結果他真的做到了;

A先生也認為應該定期到教堂聚會,但他會找出各種辦法來拖延。

A先生認為應該寫一封信給一個人來恭賀他的成功,他真的寫好並馬上交寄;P先生卻找了一個好理由一直來拖延,最後一直沒有寫。

他們之間的不同也會在大事上表現出來。A先生想要自己創業,結果他說做就做;A先生也想創業,然而他總在最後關頭發現“不該去做”的“好”理由。A先生已經40歲了,他很想換一個新工作,結果他真的去做;A先生也一樣,但他一直猶豫個決,以至於什麼事也沒有做成,他們的不同也會在各種行為上表現出來。A先生想做就做,所以獲得自信、安全感、獨立自主以及更多的收入;A先生不會想做就做,所以永遠度日如年。

主動的A先生會成就不少事情,被動的A先生很想做事但不會真的去做。

每個人都想變成“積極主動的人”,所以讓我們養成及時行動的好習慣吧。

不同的態度產生不同的結果

有不少被動的人平庸一輩子,是由於他們一定要等到每一件事情都百分之百的有利、萬無一失以後才去做。當然,我們應當追求完美,然而世間的事沒有一件是完美的,它們最多也就是接近完美罷了。等到所有的條件都完美以後才去做,你就隻能無窮盡等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