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消除不良的習慣(3)(3 / 3)

李特爾太太一生都任勞任怨地侍奉丈夫和三個兒子。

她總是為他們的幸福甘願犧牲自己,忘卻自己的需要。但她暗自覺得生活空虛,從未做過任何使自己值得自豪的事。最後她開始受怨恨和憤怒的影響,不好好地服侍丈夫和兒子了。

她做事馬虎,不願幫忙。她的行為實是內疚心理的表露,是很多年前就應發出的心聲。

李特爾太太很難向家人發脾氣,她總以為發怒就表示不愛對方。其實憤怒和愛一樣都是人之常情。我們不應把情緒並予以解決應付,然後我們才能過有建設性的生活。

你怎樣對付內疚?隻要記住大多數內疚來自壓抑的憤怒,而憤怒又是因心靈受傷害而產生的,那麼解決的辦法應該是查出心靈所受的傷害,並找出造成傷害的原因,再把憤怒引回原來它應該發泄的地方。

一切情緒,尤其是不愉快的情緒,都必須等它消了才會好。動感情是消耗精力的。

如果我們把精力花在驅除不愉快的心情上,便不可能有剩餘精力來應付生活本身的需要。

排除幹擾的製約

假定你正坐在屋子裏看書,這時候電話突然響了。基於習慣和經驗,這是一種信號,你已經學會了服從。你連想都不想,也沒有決定什麼,就有了反應。你會從座位上跳起來,走到電話旁。外在的刺激已經使你產生移動,它已經改變你的精神傾向和情勢,或者決定你的行動方向。你本來計劃看一小時的書,現在由於外在的刺激而突然改變了。

“為了保持平靜的心情,”心理學家說:“你不要去接聽,不必服從它。隻要你願意,你可以不理它,繼續安靜地坐著,拒絕反應。”如果心裏有這種清晰的影象,可以幫你克服外在的騷擾。想象自己安靜地坐著,讓電話鈴繼續響,不理它的信號、不聽它的命令。雖然你注意到它,卻不服從它。你也要清楚地了解外在的信號對你沒有控製力,不能使你移動。你過去服從它,產生反應,純粹出於習慣。隻要你願意,你可以養成不反應的新習慣。

另外你還要注意你沒有產生反應,並不是“你做了一件事”、表現一種努力,或抗拒、掙紮了,而是由於“什麼都沒有做”——完全放鬆。你要盡量放鬆,不去理它,不要聽它的使喚。

跟你對電話響聲的反應情形一樣,我們都被環境裏的各種刺激製約,而進行某種方式的反應。“製約”這個詞在心理學界是出自巴甫洛夫的著名試驗。在試驗時他搖過鈴聲以後才拿食物喂狗,“製約”之後,這隻狗聽到鈴聲就流口水。這個過程是:首先搖鈴,幾秒鍾後拿出食物,重複多次以後,這隻狗“學得了”聽到鈴聲的反應就流口水,以期盼食物。開始時,這個反應是合理的:鈴聲表示食物將要來到,狗的流口水就是準備要吃。然而這個過程重複多次以後,不管食物有沒有馬上來到,隻要鈴聲一響,這隻狗就會流口水。這隻狗被“製約”,於聽到鈴聲就流口水,這種反應是無意義的,也沒有什麼目的,但是出於習慣,它還是如此反應下去。

我們受到“製約”的各種環境中,有很多“鈴聲”或擾人的刺激,而出於習慣我們都不斷地反應,不管反應是否有意義。

隻要練習輕鬆,不要練習反應,我們就可以消滅製約的反應。如果願意,我們可以象電話響的情況一樣,學習不理睬“鈴聲”,而繼續坐著“讓它響”我們隨身必備的關鍵思想是對自己說:“電話正在響著,但我不是非接不可,我可以讓它自個兒響下去。”這個思想將可以“打開”你自己的心理圖畫——靜靜坐著,輕輕鬆鬆,不加反應,不做什麼事,不知不覺地讓電話響著。

在消滅製約反應的過程中,一個人也許會覺得很難完全不理會“鈴聲”,尤其是那些預料不到的電話。在這個時候,借著拖延你的回應,你還是可以達到你的最終目標——消滅製約。

拖延反應,可以擾亂、粉碎製約的自動發生。

當你被惹得要發怒的時候“從一數到十”也是基於這個原則。如果你能慢慢地數,實際你就是在拖延反應,“從一數到十”的確是個好忠告,而不要一味地抑製自己不去發怒、喊叫或捶打桌子。憤怒的“反應”不隻包括喊叫或捶桌子,肌肉緊張也是其中的一項反應。如果你的肌肉保持完全的輕鬆,你不可能“感到”憤怒或恐懼的情緒。因此,如果你的“憤怒感”能拖延十秒鍾,並且拖延一切的反應,你就可以消滅自動的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