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發現“上帝粒子”(1 / 2)

發現“上帝粒子”

科學前沿

作者:雲凡

今年7月4日,位於日內瓦的歐洲原子核能中心向全世界宣布,找到一種新亞原子粒子,這種粒子與之前預言構成質量的“上帝粒子”即希格斯玻色子特征一致。對於物理學家來說,這次發現就像“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

“上帝粒子”為什麼是質量之源?

物質有質量,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問題是,物質為什麼有質量?這個問題牽扯到粒子物理學。科學家認為,自然界中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可劃分為4種力:引力、電磁力、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在愛因斯坦相對論解決了引力問題後,人們開始嚐試建立統一的模型,以期解釋通過後3種力相互作用的所有粒子。為此,科學家建立起被稱為“標準模型”的粒子物理學理論,該理論把基本粒子分成3大類:誇克、輕子和玻色子。但這個標準模型有個缺陷:無法解釋物質質量來源等問題。

為了修補這一理論的缺陷,1964年,英國愛丁堡大學物理學家希格斯提出“希格斯場”的存在,並進而預言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希格斯理論提出,在宇宙誕生的最初,並沒有希格斯玻色子(也稱希格斯粒子)的存在,其他的各種基本粒子都如光子一般,以光速橫衝直撞。宇宙誕生十幾秒後,希格斯粒子誕生,形成了“希格斯場”。除了光子,其他的基本粒子與希格斯粒子發生碰撞後,就如同輕巧的棉花吸飽了水分一般,獲得了質量,而速度就慢下來了。慢下來的基本粒子“誇克”在強相互作用下,抱團組成了質子、中子等粒子,質子和中子又組成了原子核,原子核與電子在電磁力作用下又形成了原子,原子構成分子,由此形成了我們所見到的大千世界。如果沒有希格斯粒子,其他的基本粒子就會仍然以光速運行,不能聚合在一起,我們的宇宙將仍然是一鍋沸騰的基本粒子湯,根本不能組成物質,生命也無從談起。所以,希格斯玻色子又被稱為“上帝粒子”。

可是就是這樣一個叫人匪夷所思的模型,它的更神奇之處在於,基於這個理論的很多預言居然被一個又一個激動人心的實驗證實了。1995年3月2日,美國費米實驗室向全世界宣布他們發現了頂誇克時,“標準模型”所預言的62個基本粒子中的61個都已經得到了實驗數據的支持與驗證,看上去“標準模型”馬上就要獲得決定性的勝利,但是仍然有一個粒子,遊離在這座輝煌的大廈之外,仿佛一個幽靈,這就是希格斯粒子。

尋找“上帝粒子”的歐洲強子對撞機

為了尋找希格斯粒子,美國費米實驗室的萬億電子伏特加速器運行了26年,期間發現了新粒子“頂誇克”,也逐漸逼近了希格斯粒子的“活動範圍”,但希格斯粒子仍難覓蹤影。為什麼尋找希格斯粒子這麼難?原因其實也很簡單:一個困難是,它極不穩定,如果確實存在,它將在碰撞後10億分之一秒的時間內衰變,因此要想捕捉到它極不容易。 其次,科學家認為,“上帝粒子”的質量非常大,因此需要能量足夠大的對撞機把它撞出來。歐洲核子研究中心1994年開始設計興建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2008年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正式建成。

位於歐洲原子核能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是世界上最大的實驗裝置,它深埋在法國和瑞士的地下100米處,周長27千米。從外觀上看,強子對撞機就像個巨大的管道,它發射出質子,使其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撞擊,從而得到撞擊時釋放出的電子、光子、誇克,以及偶爾撞出的希格斯粒子。這一刻就像宇宙大爆炸之後,釋放大量能量和基本粒子,冷卻後形成組成物質的質子和中子,希格斯粒子就有可能產生在其中。由於希格斯粒子很容易衰變成其他粒子,這些粒子又會進一步衰變成別的粒子,使得尋找希格斯粒子耗時耗力。

歐洲強子對撞機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已經使科學家們獲得了足夠的信心:由於它所達到的能量已經足夠大,因此這將是一個判決性實驗——如果真有希格斯粒子存在,它一定能探測到,不像以往的實驗設備存在漏網的可能性;反過來的說法也成立,如果它仍然不能探測到希格斯粒子,就說明這東西根本不存在。

然而通過強子對撞機產生上帝粒子並沒有那麼容易——每1萬億次的質子對撞,才可能產生一次希格斯粒子。更加困難的是,這種粒子一旦產生就轉瞬即逝,因此要想捕捉到它需要進行足夠次數的相撞,並進行海量數據分析。歐洲強子對撞機自2010年開始高能量運作之後,兩個探測器都屢次觀測到了希格斯粒子存在的跡象。經過了足夠多次數的觀測,歐洲原子核能中心最終確信自己已經找到了“上帝粒子”。兩座各自獨立的實驗室都發現了這種亞原子粒子,質量範圍在125吉電子伏特至126吉電子伏特之間。兩家實驗室都宣布,數據結果的統計確定性為5西格瑪,或5標準差。5西格瑪,換算成統計誤差率,大約為0.00006%。在粒子物理學界,若要證實某一發現,數據統計確定性需要達到5標準差;若要作為證據,統計確定性必須達到3標準差。所以現在說是“接近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