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駕車涉水安全知識(3 / 3)

心理自救貼士:

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以來最大暴雨,截止發稿時已有77人不幸遇難。麵對近在咫尺的災難,很多人至今心有餘悸。如果在水下打不開車門的是自己,會不會瞬間驚慌失措,最終導致悲劇上演呢?如何能在災難來臨時保持鎮靜,爭取最大的逃生機會呢?

災難瞬間的心理應激

突發災難性事件後,人會本能地調動自身所有的能量應對事件給心理造成的衝擊,這被稱為心理應激。在災難發生瞬間,大多數人會表現為驚惶不安、手足無措或目瞪口呆、情感麻木、四肢發軟,隨後就會出現意識模糊,判斷力下降等現象,或者腦袋裏麵一片空白。這一階段在心理學中被稱為休克期。由於災難事件和情景超過了個體的應付或承受能力,人們為了恢複心理上的平衡,控製焦慮和情緒紊亂,人體會本能地啟動包括“心理隔離”在內的自我保護機製,以便恢複其認知功能。隨著認知功能的恢複,人體便進入了防禦期(又稱防禦退縮期),譬如會出現對否認、退縮和回避手段進行合理化,或者高度警覺神經質逃跑,或者漠視危險的存在,或者控製悲傷的表達。

但麵對突發事件為何有人因慌亂而喪失了逃生機會,而另一些人則頭腦清晰,能迅速穩定情緒作出抉擇,最終成功脫離險境?可以說,這並非是由於頭腦清晰的人沒有應激反應,隻是他們能夠迅速脫離休克期,恢複理性認知能力,這對求生至關重要。例如,在遇到洪水、火災、地震等災難時,應準確估計危險源,迅速調動應急知識,切莫因顧及財產而延誤逃生時間。另外,在救人與自救的抉擇上也應冷靜,比如飛機出現事故時,會拋落氧氣麵罩,一定要先自己戴上,然後再幫助小孩和老人。遭到持械歹徒搶劫時,必須作出準確判斷:如果力量懸殊,而隻是個人受到經濟損失,應立即交出錢財以保護生命,因為生命是最寶貴的。危機情況下因為情緒失控造成判斷失誤,就可能作出以卵擊石的錯誤抉擇,最後導致悲慘結局。

常言道“事後諸葛亮”,就是說在通常情況下,人們不難作出正確的判斷。但驚魂未定之際,理智受到情感幹擾的一瞬間,要作出這種判斷是極其困難的。人對突發事件的反應方式,既與個體特征有關,也與訓練有關,平素加強人們對突發事件應付能力的訓練,特別是對心理素質較差的個體進行這種訓練,是非常有益的。

如何降低意外風險

首先,應有避險意識。比如在進入陌生環境時, 應注意觀察安全出口方位;在長途旅行前,應了解目的地的天氣、地理狀況,做好相關應急知識貯備。隻要有準備,絕大多數災害事故的損傷是可以降低的。

另外,豐富的應急知識和技能會讓你在災難麵前減少慌亂。平時積累防災知識,對災害時的心理穩定有重要作用。例如,地震時應躲在桌子旁邊雙手護頭避險,溺水時切忌過分掙紮……有的知識還要隨著情況的變化不斷地學習,例如對新發傳染病的防護知識等。

求生信心和勇氣則可以幫助人們長時間與重大災難抗衡。如2009年貴州某煤礦發生透水事故,16人被困井下,25天後,有3人被救出,改寫了遇礦難存活時間最長的紀錄。這種求生信心的培養,需要通過各種活動、有意識地進行訓練。如通過長跑磨練人的意誌和耐力,通過練習模擬火場逃生,減小或消除對大火的恐懼;通過野外生存訓練,體驗如何克服困難的過程,總結經驗,磨練自己,往往可以提高心理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