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肥胖的中國人:你忽略了什麼?(1 / 2)

肥胖的中國人:你忽略了什麼?

健康話題

作者:林森

中國人變胖了的重要外觀表現是,幾乎每個人的腰圍都增粗了,變大了。如果以平均值來看,中國人腰圍的變粗雖說不至於讓人的體型達到橄欖型,但也可能辨別出是蘋果型,或明顯的胖身材。除了外觀,中國腰圍的變粗需要用數字說話。

中國人變得越來越胖

通亞谘詢公司的創辦人保羅?弗倫奇、馬修?格萊博等人對中國人幾十年飲食和生活習慣改變的觀察發現,中國正在變成肥胖的國家,中國人增大的腰圍也在改變這個國家。

1985年中國城市男性平均腰圍是63.5厘米,現在已接近76.2厘米,而40~50歲的男性平均腰圍已達到82.6厘米,與1987年的平均水平相比增加了7.9厘米;30~40歲男性的平均腰圍增加了5厘米,20~30歲男性的平均腰圍增加了0.1厘米。

對於女性而言,說腰圍的增大好像是一件不雅之事,因此可以改用胸圍來體現。現在,中國城市女性的C、D、E罩杯的文胸銷售量不斷增加,其客戶群包括了20歲以下的女性。而A、B罩杯文胸的銷量一直在減少。同時,北京服裝學院的研究表明,目前中國城市女性平均胸圍已達到83.53厘米,比1992年增加了1厘米。這種現象直率地說,是表明中國女性正在變胖。

腰圍和胸圍隻是衡量一個人肥胖或超重的兩個重要指標,與此相對應的標準還表現在身體尺寸的各個方麵。例如,中國30年內城市居民鞋子的平均尺寸增大了兩個尺碼;領口的尺寸也在增加,在某襯衫製造企業為上海辦公室職員們準備的產品目錄中,大領口的襯衫逐漸占據了主要地位。

體重更能說明問題。中國兒童的平均體重較30年前增加了3公斤,當然,與之對應的是,近20年來中國男性兒童的平均身高增長了6厘米,女性兒童的身高增長了4.8厘米。

然而,中國人全民的超重或肥胖更是令人吃驚。2010年,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科技部等10個部門在全國31個省(區、市)開展了第三次國民體質監測工作,並於2011年9月公布了結果。

結果顯示:成年人、老年人超重率與肥胖率持續增長。按照中國頒布的BMI(身體質量指數,即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的平方得出的數字)各等級劃分標準進行篩查,2010年,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超重率分別為32.1%和39.8%,比2005年分別增長3.0和4.2個百分點;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肥胖率分別為9.9%和13.0%,比2005年分別增長1.9和1.7個百分點。自2000年以來,中國成年人、老年人超重與肥胖率持續增長。

零食與肥胖

弗倫奇和馬修最近出版的一本書《富態:腰圍改變中國》得出的結論之一是,中國人消費模式與生活方式的變化造成了自身的肥胖,概括起來,讓中國人肥胖起來的生活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包括:城市化進程、新興的消費文化、以辦公室為中心的現代工作方式等,這些方式讓中國人可支配的收入不斷增加,但時間卻越來越不夠用,於是肥胖隨之產生。

我們過去所熟知的中國人肥胖歸因於生活方式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中國人消費的脂肪類食物越來越多,動物性食品增加非常快,而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人則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搭配少量的動物性食物;二是中國人的運動越來越少,原因在於汽車在中國的逐漸普及以及在辦公室久坐不動的工作方式。但是,弗倫奇和馬修的觀察眼光卻觸及到了另一些人們並沒有關注到的讓中國人肥胖起來的原因。

中國人肥胖起來的原因除了過去認識到的因素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中國人吃零食和加工過的食品越來越多,而這些食品充滿了添加劑、油脂、高鹽和高糖,所有這些因素對中國人的肥胖都負有責任。當然,這種生活方式主要是影響到中國約5億城市人口。例如,通過2003年至2009年中國若幹零食和加工過的食品消費的增長比例,會讓人對中國人是如何變胖的一目了然(見表一)。

表一中的數據還隻是零售數據,如果加上在酒店、飯店或其他餐飲行業所消費的零食、酒精飲料等食品,中國人對加工食品消費的增加就遠遠高於表一中的數據。即便隻以表一中的統計數據來看,中國人對高脂、高糖、高鹽和多種食品添加劑所加工的食品的消費增加量遠遠高於新鮮蔬菜的增加量。相對於新鮮蔬菜隻有61.26%的增幅,那些高脂、高糖和高鹽的零食和加工過的或預包裝食品的人均消費增幅大約是新鮮蔬菜的2倍。因此,這也能解釋為何零食和加工過的食品把中國人的腰圍“搞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