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一個消逝的文明
考古證今
作者:楊欣雲
位於首都北京正北180千米的內蒙古正藍旗金蓮川草原上的元上都遺址,是中國曆史上空前大一統王朝元朝的第一個首都。這個與北京同在東經116度上的“草原古都”,曾在世界和中國曆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距今740多年前,這裏被稱為“世界的心髒”。1260年,誌得意滿的忽必烈在此稱帝,並定都在此。於是,矗立於茫茫草原上的都城,逐漸成為了一座奇異之城,吸引著萬邦來潮。4年之後,忽必烈再次授意,按照元上都的模樣,開建元大都——這就是北京城700年前的模板。但令忽必烈沒有預料到的是,100多年後的1385年,農民起義軍紅巾軍攻克了元上都,焚毀了所有宮闕……從此再沒有恢複,而元上都也逐漸消失。因為輝煌的時刻太過燦爛,驟然消失過後,它成為了地球上所有人猜測不已的一個謎。
2009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在元上都遺址進行了曆史上規模最大的考古挖掘。通過考古發掘,呈現在我們麵前的元上都遺址,不僅保存著宮城、皇城、外城、關廂、街道等元代城市遺址,而且保存著中軸線和棋盤街的城市布局。元上都外城西部通過考古鑽探發現了500多座房址、8條大型道路及眾多支道。城牆、甕城、城門及大型建築基址基本保存完好,地表清晰可見街道、房址及宮城遺跡。由於它建在地勢開闊的金蓮川草原之上,高大的城牆,鱗次櫛比的宮殿基址,構成了草原地帶深邃悠遠、規模宏大的文化景觀。
2012年6月2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致通過,元上都遺址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0個世界文化遺產。這一曾經在7個世紀前聞名於世的草原都城,再度得到世人的關注。
沉睡在草原上的昔日國都
元上都是由成吉思汗之孫、元世祖忽必烈於1256年命人所建,曆時3年完工,初名開平府,後幾經改擴建。1260年,忽必烈在此稱汗,將其作為臨時都城;1263年,“升開平府為上都”,正式定為元朝都城。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上都城和大都城成為元朝交替使用的兩個都城,經曆十一帝,108年。一直到元朝末年,元上都始終是元朝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元朝的十一位皇帝每年夏季有近半年的時間在元上都處理國事、接受外國使節和蒙古宗王的朝覲。這十一位皇帝中有六位的登基大典是在元上都舉行。這一時期的元朝疆域遼闊、空前強盛,成為蒙古汗國的鼎盛階段,開創了中國古代史和世界遊牧民族史的新紀元。
元上都作為元朝的開國都城,接納最早一批定居於此的蒙古族牧民,就是忽必烈和他的“金蓮川幕府”幕僚。忽必烈築城屯田,改變了蒙古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習俗。忽必烈時期的“那達慕”、“敖包祭日”等蒙元遺風保留至今。元朝的皇帝,春分時離開元大都北上來元上都,到秋分的時候,他們再南下離開。除了處理政務,他們可以在元上都盡情地狩獵行樂,並舉辦蒙古風格的傳統盛會和祭祀。1385年,元上都被農民起義軍攻陷後焚毀,10年後朱元璋的軍隊攻入元大都,結束了元朝大一統的局麵。從此元上都退出了曆史舞台,成為一座沉睡在草原上的文化遺址。
北京城的建造受元上都的影響
在中國,為了突出皇權至上,截取一段地球子午線作為皇家建築的中軸線的構思始於元代,更準確地說是始於元上都的修建。沿南北方向的中軸線依次排列、左右對稱、南北取直,是中國明清兩代皇宮——北京故宮典型的建築形式,而這一設計理念,最初來源於元上都的建築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