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軸線文化因中軸線曆史建築群而增添幾分神秘,北京中軸線偏移之謎一度引起諸多學者爭辯。一位名叫夔中羽的老學者經過連續測算發現:北京中軸線往北延伸,它的延長線直指古開平,而古開平正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發祥地,元上都的所在地。這條中軸線全長7.86千米,是古北京的中心標誌,也是當年元大都的中軸線。根據實測結果,這條中軸線與元上都宮城正北中央大殿和宮城南門至皇城南門的南北中軸線,用的基本都是一條中軸線。中國曆史上明清兩代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元大都是套用了元上都的構思模式然後有所發展,如宮城、皇城、外城作三環相套的城垣,是在元上都三重城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元上都是個草原城市,城內有大片草灘、湖泊或水池相連,元大都的建設中對此加以模仿,把太液池圈進了皇城內。元上都皇城的明德門,宮城的禦天門,以及宮城正中心的“丁”字街交彙點,宮城後牆的闕式建築,都在一條子午線上;而後建的元大都,從正門向北進入皇城的崇天門,再經大明殿到皇城北牆的後載門,也是在一條子午線上。
鏈接1:
元上都穆清閣的考古新發現
作為宮城中的重要殿閣之一,穆清閣一直是皇帝宴樂、議事與居住的大內宮殿,後來由於元朝末年農民起義軍的肆意焚毀,其地表建築已蕩然無存。穆清閣,是元上都被毀以後發掘清理出的保存最完整的元代建築基址,在目前元代早期宮殿建築中尚屬首次。最新的考古發現表明,穆清閣是在一處排幹水的湖沼區修建起來的,這與史書記載的元上都另一大型建築情況相符,推斷當時元上都地區水草豐美。二是穆清閣係漢式建築,由此可初步了解元上都建築的主體風格。考古部門在對元上都遺址穆清閣考古發掘清理時,在穆清閣東闕 基礎夯土台基頂部發現大型石柱礎。經測量,石柱礎為方形,邊長90厘米,圓心直徑55~65厘米,每根柱礎間距3.5米,石料為風化岩。在穆清閣大型石柱礎的發現,說明元朝時期穆清閣台基頂部建有閣樓,可以推斷穆清閣中部大殿與西闕台基上也應建有閣樓,與曆史資料記載符合。.
元上都是當時的國際大都會
元上都在元朝期間,是國際矚目的大都會。據記載,元上都曾擁有11萬人口,城垣周長8千米多。城內有官署約60所,各種寺廟堂觀160餘處,驛道四通八達,為漠北與中原的交通樞紐。元上都在草原上的繁榮,不僅推動了中國北部地區的建設和開發,也極大地加強了中外交通和中外關係。元朝以元上都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驛路,打破了歐亞大陸上的封建諸侯城邦的壁壘,連通了歐、亞、非三大洲之間的交通。著名的“草原絲綢之路”起點就是在元上都,每逢春天都會有大批商販從歐亞各地趕來,以各種奇貨異寶與元朝人士交易,從而實現了幾大洲人民的了解與交流。先後有羅馬教皇使者、高麗國王、波斯、緬甸、尼泊爾使者及意大利商人、印度僧侶造訪這裏。1275年,馬可?波羅隨其做生意的父親、叔叔由意大利前來,在元上都宮殿裏覲見了忽必烈皇帝。之後,他在這裏度過了16年,回國後口述了《馬可?波羅遊記》,使得元上都聞名於世。“安樂的宮殿有倒影,宛在水波的中央漂動;這兒能聽見和諧的音韻,來自那地泉和岩洞。”這是英國詩人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1797年讀到《馬可?波羅遊記》之後,在“悠然神往”中所寫的著名詩篇《忽必烈汗》裏的詩句。由宮殿、草原、森林、溪流構成的夢境中的上都,當時在西方國家被稱作Xanadu,在英美的《韋伯英語大辭典》中被單獨列為詞條;歐洲天文學家還用它命名土星的第六顆衛星。幾百年來,Xanadu成為歐美人士描繪神秘美麗地方的形容詞,亦有宛如仙境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