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元上都:一個消逝的文明(3 / 3)

鏈接2:

元上都天文台

早在蒙哥汗時期,開平就設有天文觀測所——承應闕。波斯科學家劄馬魯丁曾受蒙哥汗委托籌建天文台。1271年,上都回回天文台正式成立(也稱北司天文台)。忽必烈令劄馬魯丁為提點,為元朝國家任命的第一任天文台台長。劄馬魯丁研製了許多大型天文儀器並製定了“萬年曆”,為元上都天文台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元上都曾是當時的宗教中心

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院專家近期對元上都遺址考古發掘和史料研究發現,元上都曾建有佛寺、道觀和伊斯蘭教寺院,是一座多教並存的都城。根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掘成果顯示,蒙元時期,在今內蒙古地區活動的宗教有佛教、道教、景教以及天主教、伊斯蘭教等,元上都作為當時世界的宗教中心,城內、城外寺廟教堂星羅棋布,既有禪宗寺院龍光華嚴寺、藏傳佛教寺院乾元寺、帝師寺等佛教寺院,又有崇真宮、長春宮、太一宮等道教廟觀,還有儒家的孔廟以及被稱為“回回寺”的伊斯蘭教寺院,形成了各種宗教共存的局麵。

據史料記載,元上都還經常舉行一些宗教儀式,其中,規模最大的要數“遊皇城”這一佛事活動。之所以存在多教並存這一現象,是因為蒙古貴族進入中原後,開始接受佛教和道教,西征後又和伊斯蘭教發生了聯係。成吉思汗對各種宗教都采取支持和保護的方針,忽必烈也重視各種宗教的上層人士。但在各種宗教中,最受重視的是佛教,特別是藏傳佛教,其次是道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忽必烈在建立元朝之初就推行兼容並蓄的宗教政策,使信教者各安其教,並將各個宗教的領袖集中在元大都和元上都,建立寺院廟觀,給予優厚待遇和特權。

鏈接3:

元朝科學家郭守敬

公元1262年,忽必烈在元上都召見了著名科學家郭守敬,並采納了他對北方水利資源和華北平原水利灌溉建設的六條建議。為保障上都城的安全,1298年,郭守敬在元上都親自勘查、測量、設計,並組織施工完成鐵幡竿渠,將山洪導入灤河。現在在上都城西北3千米處,有一個寬約1千米的山口,兩山之間有一個古攔洪壩遺址;壩身是用褐色粘土夯築的,外用石塊砌成;壩北迎水,南側則又附土堤用以加固;壩西頭留有溢洪口,下接溢洪渠,向南流入閃電河。這一工程是中國北方塞外草原較為成功的大型泄洪水利工程,至今保存完整,成為郭守敬留給草原人民的一件永久紀念品。

元上都遺址的人類文明價值難以估量。作為中國元代都城係列中創建最早、沿用曆史最久、保存格局最完整的遺存,元上都遺址為蒙元帝國這一疆土空前遼闊的消逝王朝提供了特殊見證。

【責任編輯】蒲 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