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秦漢時代婚宴吃什麼?等11則(1 / 2)

秦漢時代婚宴吃什麼?等11則

社科文摘

作者:李莉

秦漢時代婚宴吃什麼?

秦漢時代的婚宴主要有豬、魚和兔子。婚宴上的豬隻有白煮一種吃法。將豬砍成兩半,這種半片豬叫“胖”。把左右“胖”扔進鼎裏煮,豬蹄子要砍下扔掉。豬肺和脊骨是真正給新人吃的。鯽魚為婚宴專用,因為鯽魚又叫“鮒”,象征著女人依附男人。又因為每月十五滿月,所以取得15條象征圓滿。但15是單數,所以減去一條——這道菜因此得名“鯽魚十四”。此外,還有醃鹹菜一盤,名字叫“葵菹”;肉醬一份,名字叫“嬴醢”;肉湯一份不放鹽,名字叫“羹(湇)”;醋拌醬一份當調味汁,名字叫“醯”。這個製度是西周時代設計的,所以主食為穀子、高粱做成的稀粥。另外,還要找一個葫蘆鋸成兩半,把酒倒在其中。這種禮儀叫“合巹”,象征著從此成為一體。

最早的外科整形醫生竟是泥瓦匠

早在公元前600年,印度就有一個叫聞妙的人開始了令人驚歎的整形外科手術。那些外科醫生通常都是泥瓦匠,從那些丟了鼻子、耳朵的倒黴蛋的腮幫子或前額上割下些皮膚,然後貼到受損的部位,再用針將其縫合起來。這種手工活對他們來說難度不算大。因為那個時候的印度,犯有通奸罪或其他罪行的人,往往被處以割鼻的懲罰,所以動起刀子來泥瓦匠既有技術基礎,心理素質也很過硬。

“發燒友”一詞的由來

“發燒友”這個叫法,最早是由香港的音響器材愛好者發明的。大約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的功放是以膽機為主。由於香港的天氣比較炎熱,民用空調在那個時代還未普及,所以每次把玩器材、欣賞音樂,人們總是弄得滿頭大汗,滿臉通紅,還樂此不疲。時間一長,這些音樂愛好者就號稱自己是“發燒友”,成為“音響器材愛好者”的俗稱。但是後來,慢慢演變成泛指對某些事物具有特別愛好的人群的統稱,如“汽車發燒友”、“攝影發燒友”等等。

麻將牌標誌是怎麼來的?

麻將牌上標識的每一個細節都各有出處。最早麻將牌麵上有“公、侯、將、相、文、武、百”7個字,為封建社會的統治者們所忌,大有下謀犯上、玩弄長官的意思,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因此而成為禁忌遊戲。清朝道光年間,浙江舟山有個叫陳漁門的人,私下裏將“公、侯、將、相”改為“東、西、南、北”,將“文、武、百”改為“中、發、白”,這種大膽的革新使瀕臨滅絕的麻將重獲新生。

金在古代指的是什麼金屬?

在“一字千金”、“一諾千金”、“千金難買寸光陰”等成語中的“千金”,指的不是一千斤金子,而是黃銅。貨幣具有一般等價物的性質,而最好的一般等價物就是貴金屬。在很早的古代,黃金的產量非常低。這種過於昂貴、稀缺的金屬,隻有王侯貴族才有實力使用,根本沒辦法進行流通。而黃銅在當時也是一種很貴重的金屬,產量又比金子大很多,價值又高,於是黃銅就成為了社會廣泛流通的貴金屬貨幣。而“金”一詞原是古代的貨幣單位,秦代的一金是20兩,漢代時以一斤(16兩)為一金,一金就是1斤黃銅的意思。隨著社會的發展,黃金的產量上來了,才取代了黃銅成為貴金屬貨幣。

“九泉”為什麼指陰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