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古樸的布依族民居
民族之林
作者:楊三山
布依族在曆史上發展了自己獨具特色的傳統民居建築文化,即幹欄式的木樓民居和石板房。這是一種民間的建築,是布依族為自己所建造的棲身之所,為布依族世代相傳,沒有專門的建築技師營造,而是半職業的木匠傳承。發展至今已經形成成熟的木或木石結構兩種形製,其中黔南、黔西南、黔西地區的布依族山區仍然以傳統的木製幹欄為主,而黔中地區的布依族則以石製幹欄為盛行。
民居的曆史衍變
布依族源於我國先秦時期的百越人。20世紀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考古學家們在浙江、江蘇、江西、湖北、廣東、廣西等原百越民族的發祥地和分布地,陸續發現了最早7000多年以前古越人的一些建築遺址,從結構特征上看,與後來的幹欄建築極其相似。同一時期在雲南、湖北等地發掘的青銅器時代的遺址和器物上也發現了幹欄建築的遺址和鑄型,說明了幹欄式建築是古越人典型的居住形式。對幹欄這種建築形式的記載最早見於春秋時期的著作,當時稱為“簷巢”、“巢居”或“構木為巢”。特別是晉代張華《博物誌》裏麵記載:“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這樣就一語道破“巢居”這種建築形式是南方越人的典型居住特征。巢居或極少的崖穴居自古在森林旁、水溪邊,依山傍水而居,巢、穴均以竹、木為主要構建材料。選好住地,用竹、木做柵欄圈地建居。用竹木搭建住房,離地麵幾尺高鋪上竹木成樓,人住其上。樓上用竹木搭成“人”字形,用樹皮或草蓋起來遮雨,這是最簡單的住房。
而“幹欄”一詞直到南北朝時期才在史籍中出現,“幹欄”又作“幹闌”、“杆欄”、“閣闌”、“高欄”、“葛欄”、“麻欄”等。《魏書》(第101卷)記載,僚人“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幹闌’,幹闌大小,隨其家口之數”。現在大多數學者的看法是:上層住人,下層養畜即為幹欄。
布依族的幹欄式民居建築是我國最早的民居形式之一,它與庭院式、穴居式、蒙古包式等建築類型有很大區別。其房屋頂一般為懸山式,還有少量的歇山頂和重簷,由於對漢文化的借鑒,也有少量硬山式的屋頂外圍加上高高的馬頭牆護體防火防風。懸山式屋頂適合溫和多雨的南方氣候類型,因為懸山式屋頂在山牆之處不像硬山式屋頂那樣與山牆平齊,而是伸出山牆之外。這樣,懸山式屋頂不僅有前後出簷,在兩側山牆上也有出簷,能更好地遮擋雨水,減少風雨對房屋的侵蝕。
民居的結構特點
就布依族村寨的布局結構而言,布依族村寨依山傍水,依山勢而建,麵臨從深遠的山穀迂山越坎而來的河流小溪。布依族人聚族而居,族是由若幹個有相近或相連血緣的房族構成的;房族又是由若幹個有血緣關係的家庭構成的;大體上一個房族居住在一個共同的地段內,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功能單位。貴州民間流傳的俗語“高山苗、水仲家(即指布依族)、仡佬住在岩旮旯”就是這幾個民族生存環境的真實寫照。
布依族傳統民居中的室內呈“H”型布局,這正是受儒家文化敬天法祖治世觀念影響的體現。中心為中廳也稱堂屋或明堂,普通百姓的一切祭典及重要活動都可以在中廳完成,例如婚喪嫁娶、祝壽賀宴等。中廳一般是正南坐向,即古文獻所講的“感天地,正四方”。
近代以來布依族多居住石板房、樓房,樓房又分為半邊吊腳樓又叫作台樓,半邊吊腳樓是依山勢而建,樓基分上、下兩級,先用若幹根長柱和短柱搭成樓架。長柱立於下一級,短柱立於上一級,上層前半部樓板與後半部地麵相平,形成前半部分吊起懸空,後半部分坐落在升起的山坡上,前麵看是兩層小樓,後麵看是平地房,全部吊腳樓又叫作半樓或滿樓。
從整個的建築結構來看基本上是五格間,中間由3根中柱支撐,每根中柱兩側分別為兩根跨柱(也叫瓜柱)、兩根二柱、兩根三柱、兩根簷柱支撐。簷柱與二柱、三柱之間的分水有特定的比例,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五柱四瓜”(即5根落地的長柱和4根懸在穿枋上的短柱)結構。從調查的布依族地區民居來看,其主要繼承了中國古代木結構中的穿鬥式結構,其內部全部木構架,節點是榫卯結合,不用一釘一鉚。該結構的特點是:沿房屋的進深方向按檁數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檁,檁上布椽,屋麵負荷載直接由檁傳至柱,不用梁。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橫向貫穿起來,成一榀(房架一個叫一榀,量詞),每兩榀構架之間使用鬥枋和纖子連接起來,形成一間房屋的空間構架。穿枋穿出簷柱後變成挑枋,穿地平麵的叫地腳枋。根據穿的層數有一穿、二穿、三穿之分。鬥枋和纖子往往兼做房屋閣樓的龍骨。
民居的功能
古老的幹欄式建築既可防蟲蛇猛獸之害,又可避免潮濕,下麵還可以養豬牛,堆放農具,總的來說有良好的通風和防潮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