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絲綢上的光陰(2 / 2)

唐三彩是我國陶瓷藝術的代表作,其中以駱駝為主題的唐三彩在我國極為聞名。在博物館大廳的回廊上擺放的那隻唐三彩向我們展示了它與絲綢的故事。絲綢作為我國的瑰寶,不但是古代上層社會的用品,也深受海外貴族的喜愛,因此形成了我國對外的絲綢貿易,著名的“絲綢之路”因此得名而來。許多古驛站和重鎮因為絲綢而變得聞名遐邇。除了西域陸路的絲綢之路,在江南成為絲綢中心後,海上絲綢之路也被打通。一個明代福船的模型讓我聯想到了著名的“鄭和下西洋”,他在旅途中也將絲綢作為與他國建立友好關係的禮品。同時,西方也將絲綢作為貴族地位的象征,通過圖片可以得知,無論是貴族的衣物、飾品還是床上用品,都極為講究地使用著絲綢製品,可見絲綢在海內外的重要地位和影響。

華服天工巧繡成

走進各個時期服飾的實物展廳中,各朝各代服飾風格、色彩、款式大不相同,然而從先秦開始,都使用絲綢作為服飾用料的首選。在展廳中,無論是帝王的服飾、還是少數民族的貴族服飾,無一不采用絲綢代表其身份。其中清朝皇帝的幾件龍袍保存完成,不僅是我國寶貴的服飾文物,也是絲綢曆史地位的有力見證。除了服飾以外,在展櫃上展示了許多絲綢類的飾品。從精美的荷包、玲瓏的刀鞘,再到披肩、鞋帽,古代人民盡其所能將絲綢展示在身體各個部位以顯富貴。這些絲綢產品雖然經曆了百年的曆史滄桑,但細細觀察,仍然能感覺到用料的考究,做工的精美。就是這一針一線幻化出了巧奪天工,絢爛奪目的古代服飾文化。

與傳統絲綢衣物相比,現代絲綢服飾更具有時代的特征。現代元素和海外元素已融入傳統的絲綢服飾之中。博物館中所展出的現代絲綢衣物,由著名的浙江小百花藝術團提供,這些衣物無論是實物展示還是視頻播放,都能讓人得到美的享受。不同風格的衣物也體現了不同人群的特有氣質,而其中兩件更是為央視春晚主持人量身定做,突顯其莊重高貴的氣質。

絲綢博物館也是一個極好的絲綢工業科普基地,園中桑樹環抱,扣緊了博物館的絲綢主題。在科普主題館內,大大的蠶寶寶模型吸引了小朋友的目光。通過高科技的信息化展覽,為人們介紹了桑樹和蠶的種類,以及其蠶絲的形成原理。而在實物展廳中,有一個絲綢生產的模擬場景,讓人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絲綢工作者的辛勤和智慧。各式各樣的紡織機器在展廳內擺放,木質機器上落下的塵土展現了這個傳統工藝的滄桑。當今的絲綢工業幾乎不再使用那些器械,而它們卻代表了絲綢工業在中國幾千年的發展曆程,值得我們細細回味。

當再次經過博物館大廳準備離開之際,一張中國絲綢的發展簡表成為了博物館給每個參觀者的告別內容,其中記錄著中國絲綢文化輝煌的發展時期,也有中國絲綢隨著國家的衰敗而衰落的心酸曆程。但是無論如何,絲綢已經融入了我們的民族血脈,理解了這點,也就理解了這座中國最大的絲綢博物館。

【責任編輯】張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