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上的光陰
地理風物
作者:樂其凱
六月的杭州,陰雨綿綿,襯托著這座曆史古城的悠然之美。“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不僅是讚美杭州有著天堂般的山水風情,也體現著這座城市的文化沉澱。
中國絲綢博物館是我國最大的絲綢類主題博物館,位於杭州玉皇山西南麵。玉皇山在杭州古城的南部,北臨西湖,聚集著 “雷峰夕照”、“南屏晚鍾”、“蘇提春曉”等著名景點。而玉泉山內,亦是文化氣息濃厚,四海聞名的“龍井”就出自於此。
絲綢般的時光
中國絲綢博物館的大門廣場前,豎立著一尊中國古代婦女舞蹈的石像,其穿著絲衣翩翩起舞的形象體現了絲綢華貴和柔美的特點。
進入博物館大廳後,看似不起眼的兩個竹簍卻吸引了所有參觀者的目光,裏麵裝著桑葉及蠶寶寶。蠶吃桑葉這個大自然極為普通的食物鏈,卻造就了整個絲綢工業,人們在感歎大自然神奇的同時,也為我們祖先的智慧而動容。博物館將其置於正門大廳之中,也既是從絲綢的源頭開啟了參觀者的絲綢文化之旅。
自古以來人們對於“美”的情有獨鍾,往往通過服飾來展現。服飾的美不但體現在色彩和風格上,衣物的材質更能體現人們對於服飾精益求精的追求。文物是博物館展示的實質,也是對曆史最好的見證。在絲綢博物館中,就保存著各個時期出土的絲綢品及絲綢製作工具,以及見證絲綢商業的條約和憑證。
在新石器時期的展示台前,幾件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絲綢製作工具,使我們了解到祖先們在遠古時期就已經開始進行絲綢的加工。除了江南地區以外,也有山西、遼寧等地區的出土文物,因此可以斷定絲綢的生產工藝很早就已經從江南地區傳播到中國各地,遍布大江南北。而在商代出土的甲骨文裏已有“蠶桑絲帛”的字樣,表明了絲綢技術在商代已經被廣泛應用並記錄流傳。隨著展覽文物的不斷變化,也顯示出絲綢在古人生活中的地位不斷發生變化。在唐朝時期,絲綢上已經出現了成型的繪畫。那時,絲綢服飾不僅是禦寒遮體的衣物,也逐漸顯示出藝術的價值。而到了清朝的展台,竟然出現了我們現在常見的“護照”,細讀上麵的文字才了解到當時的絲綢工業已經十分成熟,並出口海外,護照是絲綢出關的一大憑證。而在護照邊上的那張官機執照則告訴我們,那個時代的絲綢已經是官辦產品,可見絲綢產品在當時的地位。
絲綢之路長漫漫
走過絲綢的曆史展區,進入我們視線的是不同風格的絲綢產品,我國古人的智慧在絲綢工藝上發揮得淋漓盡致。綾、羅、絹、緞代表著絲綢紡織的不同工藝,展廳中以巨大的展板向參觀者展現著各種絲綢工藝的異同,以及絲綢品種的豐富多樣。通過不同紡織機對經緯線的編織技巧,可分為經錦、緯錦、宋式錦、雙層錦。根據絲綢製品表麵式樣的不同又可將成品的絲綢發展成妝花、織金、緙絲、絨等絲綢式樣。在絲綢的印染技術方麵,夾纈、蠟纈、灰纈、絞纈是最為常見的。當眾多繡品在眼前出現時,我們了解到絲綢不光可以是用機器紡織的成品,而且也可以通過繡工進行加工,創造出不同的絲綢藝術品。在不同的絲綢材料、不同的工藝及不同加工流程相交織中,形成了蜀錦、雲錦、宋錦“中國三大名錦”,以及粵繡、湘繡、蘇繡、蜀繡“中國四大名秀”。而絲綢圖案多以天地神界、鳥語花香、吉祥天地等為主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