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願幫助他人;
當他自己變得更成熟、更健美、更仁慈時,他願成為一位更好的助人者;
他懂得什麼時候應該采取道家的和不幹預的態度,即不幫助;
他表示願意或隨時準備給他人以幫助,但其是否被接受要看他人意願;
他認為,幫助他人是自我成長的最好途徑。這就是說,假如一個人希望幫助他人,那麼他能做到這一點的最好辦法就是自己先變成一個更好的人。
問題的關鍵是,一個社會能夠同化多少不助人的人,即尋求他們自己個人得救的人,隱士,虔誠的乞丐,洞穴中的沉思者,回避社會獨善其身的人,等等?
先進社會性生活的趨向是,兩性幾乎在發育期即在沒有結婚或沒有其他約束的情況下結合。現在有些“未開化”的社會也有這一類的情況,即婚前的雜交加上婚後的一夫一妻製或接近如此。在這些社會中,因為性是可以自由得到的,婚姻配偶的選擇幾乎完全不是依據性的理由,而是一種個人愛好的問題,也是作為一種文化上的伴侶。例如,為了養育子女,為了經濟生活上的分工等等。這一猜測是否合理?若不合理,它的含義是什麼?在性的驅力或性的需要方麵,特別是在婦女中(在我們的文化中),現在已經出現很大幅度的差異。設想每一個人都有同等強烈的性欲,那是不明智的。在一個良好的社會中,如何才能適應性欲方麵的大幅度差異呢?
性欲、愛情和家庭方麵的民俗現在正在世界上許多地方非常迅速地變遷,包括在許多理想式的社會中也是如此。多種安排正在提出來並在試驗。這些“實驗”的資料現在還得不到,但將有一天它們不得不受到認真看待。
在我們的社會中,有許多群體,例如青少年,往往會選擇不好的領導人。他們選擇的人將領導他們走向毀滅和失敗——選擇的是失敗者而不是勝利者——妄想的人物,心理病態的人格,嚇唬人的人。任何優良的社會要想發展必須選擇好的領導者,因為他們最符合實際的要求,有真才實學,能夠勝任。怎樣才能擴大這樣良好的選擇?什麼樣的政治結構更有可能把野心家推上權力的寶座?什麼樣的政治結構能使這樣的事較少或不可能發生?
什麼樣的社會條件最有利於人性的豐滿發展?這是對人格文化研究的一種規範的說法。與此有關的是社會精神病學的新文獻,還有心理衛生和社會衛生運動的新文獻?各種形式的小組治療也正在試驗,還有優美心靈的教育組織,如依薩冷研究所和學院。現在是討論如何使教育更優美心靈化的時候了,包括在各個階段的教育時期和一般的教育問題,然後再進一步研究其他社會製度問題。Y理論管理是這種規範社會心理學的一例。在這一理論中,社會和社會中的每種製度,隻要能幫助人趨向更豐滿的人性就可以說是較好的,隻要有損於人性就可以說是不好的或心理病態的。毫無疑問,社會病態和個人病態的問題也必須從這一角度進行探討,正如從其他角度探討一樣。
促進健康的團體本身能否成為引向自我實現的途徑?
有些人認為,個人利益必然和集體利益、機構利益、組織利益、社會利益以至和文明本身相排斥。宗教的曆史往往表明,在每一個神秘主義者中會出現一種分裂,他們個人得到的啟示使他們起來反對教會。教會能促進個人的發展嗎?學校能做到這一點嗎?工廠呢?“唯心論”如何與實際性相聯係?“唯物論”如何與實在論相聯係?我認為,低級的基本需要比高級需要占優勢,高級需要又比超越性需要(內在價值)占優勢。這意味著“唯物論”比“唯心論”占優勢,但也表示它們兩者都存在,都是心理學的現實,在任何優美心靈的或理想國的思想中都必須加以考慮。
許多理想國曾設想一個完全由心智正常的、健康的、有效能的公民組成的世界。即使一個社會起初僅僅選擇這樣的人,即衰老的、虛弱的或不勝任的,誰將照顧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