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表示,由於二手鋼琴不同於企業批量生產鋼琴,每一架鋼琴都來自不同的角落,不同的家庭,不同使用者,有著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年代。二手鋼琴是否粘染有某種病毒或者細菌,甚至核幅射都有可能。
“也正因為如此,二手鋼琴在進入中國必須經過高溫消毒處理才能進關。但這種消毒措施也未必達到完全消毒,有的走私鋼琴根本沒有經過海關就流入中國境內,其病毒感染的風險性會更大。因而,二手鋼琴進入中國市場是不符合國家質檢總局的有關衛生要求規定的,存在著多種汙染環境的風險。”
目前國內二手琴進口中,過關流程中便需要對二手琴進行商檢、衛生檢疫、藥檢、熏蒸等一係列過程,衛生狀況相對較好。但在走私琴數量愈發抬頭的大背景之下,二手琴的衛生環保情況便令人擔憂。
記者從廣州地區的一家從事二手琴翻新及銷售的琴行負責人處得悉,其進口的二手琴來源主要挑選那些成色較新、琴齡較短的鋼琴。對於這批更容易賣出好價錢的二手琴,公司收購琴源後通常隻做外觀的拋光、清潔等基本步驟,對內部損壞老化的零件基本不進行更換。而正規工序中所必須的環保監測、衛生消毒步驟,工廠更是能省則省,基本隻做清潔而已。
“通常消費者很少會對鋼琴內部的琴弦、踏板等零件進行觀察,畢竟外行很難看出差別。而對於鋼琴過往的衛生狀況,很多消費者也都沒有這個意識去深究,對我們而言,也比較省事。”
除卻鋼琴衛生記錄的缺失以外,大部分二手鋼琴在經過進口、批發、翻新和零售等多個環節,最初真實的生產時間、產地等信息均難以追究,而扮演零售商的琴行對於產品定價則有著非常大的浮動空間。
豐元凱透露,曾有一位消費者花了6萬餘元從一家琴行中買了一架號稱標價500多萬元的舊琴,年份標注為上世紀90年代生產。買回來不久後感覺音色不對,便找人鑒定。最終發現該琴的年份編號是翻新廠商重新更改的,真正市場價值遠遠低於購買時的價格,後雙方一度鬧得不可開交。
通常而言,普通鋼琴使用壽命在70~80年,由於鋼琴鐵板的張力問題、榔頭的磨損及粘合的老化等問題,鋼琴到了十幾年以後便每況愈下。因而通常鋼琴購買者大多會選擇買琴齡在7~8年的舊琴。
以平均售價來計算,普通消費者單獨購買一台全新的日本中檔鋼琴需要10-12萬元,而同款二手琴的價格則隻在3-5萬元之間。在二手琴行業中,廣為流傳著一份年份折舊價目表——“5年內的二手琴價格約在新琴的70%,10年左右的二手琴價格約在新琴的60%, 20年左右的二手琴價格約在新琴的50%,30年左右的二手琴價格約在新琴的40%,40-50年的二手琴價格約在新琴的30%”。而這樣的價格差對於廣大工薪階層的潛在鋼琴購買者而言,必然有著相當強大的吸引力。
受傷的本土鋼琴教育
中國樂器協會和國家輕工業樂器信息中心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鋼琴總產量379746架,同比增長8.05%,其中立式鋼琴351470架,三角鋼琴16578架。而對比之下,二手琴混亂入市的速度可謂一瀉千裏。
據陳勇向記者提供的中國海關統計數據顯示,大約十年前,每年日本二手鋼琴流入中國大約8000架左右,以後這個數字不斷改寫。“2007年17157架,2008年21718架,2009年27536架,到了2010年已是32448架,並以每年約30%的速度穩步遞增。”
若以此推算,僅僅2013年一年內就有超過7萬台日本來源的二手鋼琴流入中國市場,過去五六年更是累積超過20萬台。
消費者張女士告訴記者;“因為劣質二手鋼琴影響,孩子鋼琴考級的進度一度受到了影響。而在和身邊同樣購買過二手琴的消費者溝通之後,發現類似的情況出現的頻率相當之高。此後鋼琴培訓機構的內部人士也向我們坦言,購買二手鋼琴需要自己盡可能甄別,市場上魚龍混雜的情況十分嚴重。”
如同張女士這樣,因為購買了劣質二手鋼琴、遭到虛假商品宣傳詐騙的消費者絕不占少數。
不久前,山東日照就有消費者向媒體爆料稱,自己經琴行銷售人員推薦後購買了一台翻新鋼琴。盡管購買之初琴行為其免費調了一次音律,但在隨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裏,教授琴童彈琴的老師多次發現鋼琴的音不準,消費者隻得先後請人調律4次,共花費近千元。
幾經周折之後,在請專業維修人員對該二手琴進行檢查後,消費者被告知該鋼琴音板變形嚴重,部分器件需要更換,通體維修還不如換台新的鋼琴。由於女兒鋼琴考級在即,消費者多次到琴行要求對方承擔鋼琴維修費,並為鋼琴的質量負責,但由於沒有維修卡和質量保證單,他的要求遭到拒絕。
除了動輒數萬元的經濟損失,鋼琴培訓學習者所遭受的專業影響也不容小覷。
“現在有的舊琴出售標價時,是把原裝未做整修的琴和經過整理翻新的琴都標成一個價格,這樣是有問題的。作為未整理的琴,是保持了原有琴的本色,而經過整理翻新的鋼琴,內部機構把弦和榔頭部換了,實際上改變了原有整個琴的音質、音色。”豐元凱強調。“由於原裝的雅馬哈琴內部所有部件的裝配均是經過精心測算的,把其中零件更換以後,就達不到原來琴的整體技術指標了。”
(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