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重慶市促進流通業發展的主要做法重慶市商業聯合會(1 / 2)

重慶市促進流通業發展的主要做法重慶市商業聯合會

智庫

一、出台具體措施促進農超對接

重慶市在政策範圍內給予最大限度的稅費優惠,對從事蔬菜批發、零售的納稅人銷售的蔬菜免征增值稅;按照農產品收購發票或者銷售發票上注明的農產品買價和13%的扣除率計算的進項稅額抵扣銷項稅額。

對各種農業生產組織申請的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認證等應繳納費用,在認證後由區縣政府適當補貼;對各類農產品生產、流通企業建設配送中心所購置機械設備及建設信息化係統,按不超過投資額的50%給予補貼;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生產企業、農產品第三方物流企業建設100噸以上的冷凍冷藏庫,每100噸容量補貼10萬元,對批發市場、超市新建1000噸以上的冷凍冷藏庫,每1000噸容量補貼50萬元;對商貿部門驗收認定的社區直銷連鎖菜店,給予辦店的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每個店一次性設施設備補助2萬元。

市內所有收費公路對整車合法裝載鮮活農產品的車輛免收通行費;嚴禁超市、餐飲企業等向供應鮮活農產品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生產企業等收取進場費;收購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生產企業等的產品,必須24小時內轉賬;對農超對接後實行統一采購並配送到門店的鮮活農產品等,已在超市企業總部物流中心由質監、工商等部門進行統一抽檢並取得檢疫檢驗證明的,配送到連鎖超市銷售時,各地相關部門不再重複抽檢。

二、加快商圈建設

近年來我市加快了商圈建設,逐漸構建了以城市核心商圈為主體,社區便民商圈、鄉鎮商圈為基礎的全市商圈發展格局。

城市核心商圈方麵:一是打造一個核心商圈,通過3年-5年努力,商圈商業設施達到40萬平方米-50萬平方米,年社零總額達到30億-50億元。二是建設一批專業市場。有2個-3個專業市場,形成對周邊的輻射帶動,每個市場銷售額達到20億-50億。三是建成一條特色街。強化休閑、娛樂、購物、餐飲等服務功能,突出特色,吸引市民和外來消費者。四是打造一個夜市。依托特色街道和商圈,打造比較成熟、適合夜間消費的場所,形成“不落幕”市場。五是在重點邊貿集鎮打造好一個商貿服務中心。六是培育一係列品牌展會,依托本地特色,重點培育市級特色展會至少2個-3個。七是建一個標誌性的牌坊。八是建設一個冷鏈係統和配送中心。完善物流配送體係,豐富邊貿中心的商品集散地功能。九是打造一批規模性餐飲住宿業門店。加快餐飲住宿業“軟硬件”的提檔升級,培育星級酒店和鑽級酒家,提升餐飲住宿品質。十是抓好商旅聯動發展。依托當地的旅遊資源,建設旅遊商品市場,培育旅遊特色食品和特色餐飲,吸引人氣,拉動旅遊消費,形成商旅聯動。

社區便民商圈方麵:一是出台《重慶市社區便民商圈建設規範》,從規劃布局、設施建設、業態配置、服務規範、日常管理等方麵提出具體要求,突出便利性、規範性和持續性。二是結合“十二五”商貿流通產業發展規劃,製定與城市核心商圈相銜接、與宜居重慶“51015”目標相符合的社區商業布局,確保城市居民15分鍾到達社區便民商圈,滿足居民日常生活“一站式”消費需求。三是加強必備型業態配置,重點配置超市、菜市場(社區菜店)、便利店、餐飲(含早餐)、家庭服務、大眾理發、洗衣、家電維修等業態,實現必備型業態全覆蓋。四是推進96980家政服務平台等與社區服務站對接,讓居民不出家門或不出社區便可享受信息、預約、配送、訂購和集家庭服務、維修、日常購物、餐飲、休閑等多種便民服務。五是鼓勵和支持相關機構進行服務功能整合,推出集金融服務、刷卡消費以及水、電、燃氣、電視、電話等公共服務費用繳納功能為一體的便民惠民卡,方便社區居民消費。六是引導商戶建立完善管理製度和服務標準,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六是組織開展最佳社區便民商圈評選活動。力爭通過3年-5年時間,基本實現全市社區便民商圈實現全覆蓋。

鄉鎮商圈方麵(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重慶作為全國首批“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試點市,在全國率先實現了“縣縣有商品配送中心、鄉鄉有連鎖經營超市、村村有便民放心商店”全覆蓋目標。從2009年起,重慶市商委通過整合農業銀行重慶分行、中國移動集團重慶有限公司資源,研發推廣“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和村級“農商通”信息機。目前我市村級農家店已安裝“農商通”信息機5725台,覆蓋全市61.2%的行政村,計劃明年底實現全市9000個行政村全覆蓋。2010年農家店通過“農商通”信息機刷卡消費已達800多萬元,移動充值達1500餘萬元,平均每月為農家店店主增加收入200多元,有效的提高了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的造血能力,幫助我市“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長效發展。我市的“萬村千鄉市場工程”信息化建設采取商貿流通主管部門、農行、移動“三方共建”模式,突破了信息化工作“單打一”的局限,使商品、資金、信息“三流”合一,成功打通“最後一公裏”,進到農家店; 實現了流通、金融、通訊、信息服務“四大功能”;達到了商貿主管部門、金融單位、通訊企業、萬村千工程龍頭企業、農家店、農民群眾“六方共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