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特色流通體係的幾點思考
智庫
作者:向欣
汪洋同誌提出,中國特色的流通體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承載平台,要求我們回答什麼是有中國特色的流通體係,研究怎樣做好流通管理工作。這是一個很大且十分複雜的問題。談幾點不成熟的看法:
一、對中國特色流通體係的認識
講到流通體係這個名詞,本身就帶有中國特色,是一個很晚才出現,隻在中國使用,且內涵和外延都含義不清的概念。據我們了解,除中國外,其它國家沒有這個詞彙。歐美各國一般從微觀角度看待和研究商業運行。並沒有專用的流通一詞。發明流通一詞的日本,有流通係列化、流通產業構造等用語,有的中國學者可能將此翻譯成流通體係,但日語中的那些概念與我國所講的流通體係在涵義上相差甚遠。馬克思是研究流通問題最深入的經濟學家,他把流通看作是“過程”和“領域”,從未說成是一個“體係”。我國的各類經濟詞典中也找不到對流通體係的詮釋。
據一些老商業工作者和研究人員說,“流通”一詞以前隻是在理論意義上使用,作為行業概念使用時都用“商業”一詞。這裏講的商業包括兩類,一類是購銷業,如批發、零售;二是部分服務業,如倉儲運輸(物流)、餐飲、住宿、理發、洗浴等。而流通一詞在日語的使用上,隻覆蓋批發、零售業,不包括其它的服務業。
按照馬克思的說法,所謂流通,是從總體上看的交換,而且是“通過貨幣進行的商品交換,是商品交換過程連續進行的整體”。可見,馬克思講的流通是商品流通,並不包含商業所覆蓋的那些生活服務業。改革開放後,有些學者認為,廣義上的流通應包括商品貿易、交通運輸、金融服務、信息通訊等行業。我認為,這樣劃分有一定道理,因為這四個行業分別對應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但是在內貿實際工作中,我們講的流通工作主要是商品流通,加上一部分生產生活服務業。即除農產品、工業消費品和生產資料的流通外,還包括城鄉居民的生活服務業,如餐飲、住宿、家政服務等行業。
我國出現流通體係一詞是在八十年代的商業改革文件中,一般是在描繪商品流通模式時使用。例如,“建立多渠道、少環節、開放式的流通體係”等等。九十年代中期以後,流通體係一詞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但它究竟是什麼含義卻莫衷一是。我認為,所謂流通體係,可以理解為一個國家從總體上看的流通模式和流通製度。
我們原來搞計劃經濟,商品和物資計劃分配,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商品自由交換。因此當時的流通體係是一個由政府主導、人為設計、計劃分配的模式;改革開放後,特別是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我們的流通體係已經變身為由市場主導、分散決策、自由交換的模式,如果說這種模式或者說流通體係有什麼中國特色的話,至少有以下三點可以考慮:一是由於中國地區、城鄉經濟發展的差異性很大。我們的流通體係必須是多樣化的,以適應多層次的生產力水平。二是由於中國實行有調控的市場經濟,政府在市場運行和流通體係的完善中,往往發揮矯正市場失靈等作用。例如,對重要商品實行市場調控,以防止市場供求巨烈波動;對一些公益性的流通基礎設施由政府支持建設和運營,以降低社會流通成本等等。三是由於我國流通方麵的法律法規不健全,行業組織不發達,流通秩序和商業誠信問題較多,政府部門對於流通領域的管理任務很重,這一點與成熟市場經濟國家也有明顯差異,算是中國獨有的特色。
汪洋同誌講,流通發展與市場化兩者是同頻共震的。我們理解他的意思是:流通發展不僅關係到一個行業自身的發展,而且關係到市場經濟製度的完善和市場配置資源效率的改善。這就把流通工作與經濟工作全局、與市場化的關係說清楚了。
現在把流通定位於基礎性、先導性產業。基礎性是講它對搞市場經濟有基礎性作用,流通發展不好,市場交易不公平,不規範,效率低,秩序混亂,這樣的市場經濟就不健康,發展上就不可持續。先導性是強調流通發展對於我國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型、居民生活質量提高有很強的引導和帶動作用。總之,研究中國特色流通體係,必須著眼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跳出流通看流通,從整個國家宏觀戰略層麵上確定自身的定位,發揮應有的職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