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蔬菜價格大起大落的症結所在:供給的不確定性(1 / 1)

蔬菜價格大起大落的症結所在:供給的不確定性

商業研究

作者:吳小丁

蔬菜價格總體上漲的趨勢無人懷疑,因為拉動菜價上漲的因素太多,使“菜貴”有充分的理由。可是在菜價上漲按不住的同時,又頻頻出現菜價暴跌、“賣難”等毀菜事件,令各方經驗人士跌破眼鏡,菜價異常波動成謎團。但是,“現象必有規律”。價格是溝通供給與需求的市場信號,而保證這一信號不被扭曲和延誤,有賴於信息的暢達。如果說股價的懸念在於需求的不確定性,那麼當下菜價的懸念則在於供給的不確定性。

一、蔬菜供給的不確定因素

需求確定,供給自然不難確定。蔬菜的需求相對呈剛性,需求量不難確定,為何供給量反倒令人糾結?如今的蔬菜供給已與往昔大不相同。拋開老天的無常,不確定性仍有很多。城市邊界拓展以及各種征地占地計劃,使蔬菜的種植麵積不確定;菜農收入來源的選擇性增強,可以在種菜和進城務工之間隨意轉換,菜農種與不種不確定了;大棚栽培使每一季的蔬菜品種大大增加,蔬菜的季節性越來越不明顯,種什麼蔬菜很難再單純依靠價格漲跌來判斷;別人種什麼、種多少更難預料;小農生產決策的難度增大。難怪農民感慨“種菜就像是賭博”。

另一方麵在“買全國賣全國”的蔬菜產銷格局下,僅運輸的時間就足以使信息延遲到失真。加之渠道迂回曲折,流通渠道存貨的比重增大,零售終端的價格信號反饋到生產端時,巨大的“牛鞭效應”已經產生。對於在生產周期中無法強製停產的農產品來說,消除牛鞭效應的影響所需時日更長,而播種時機又不容猶豫。於是,進入下一輪的惡性循環。

不確定的蔬菜品種、數量和質量,無法建立起相對穩定的供給,出現季節性過剩,區域性過剩,個別品種過剩,菜價異常便不足為怪。

我國幅員遼闊,經濟的高速增長,使消費需求多樣化,在“買全國賣全國”的格局下,同種商品每增加一個品目,流通中備貨和庫存的壓力都會大大增加,信息管理的複雜性和難度也大大提高。小農戶分散生產,隻憑經驗就可以正確決策的時代已經終結。

二、降低供給的不確定性

供給的不確定性源於信息的延誤和失真,解決菜價異常波動,自然當從信息下手。

首先,需要由專業機構收集、處理和定期發布信息,提供高質量的信息服務。這應該是各級政府的職責,每個地區、每個季節、每種蔬菜大致會有多大的消化能力?多少種植麵積可以大致滿足需求並可以將價格控製在哪個波動區間?現有的種植麵積是多少?哪個地區會有多少菜田流失,會有多少菜農棄耕?需要基層政府做大量細致嚴肅的基礎統計工作。僅有價格監控還遠遠不夠,信息不暢,價格會被扭曲。

其次,強化農民組織,實現蔬菜生產運銷的組織化規模化。小農戶與大市場對接,無論是商流、物流、信息流,都需要有一個中間轉換裝置。產地批發商或所謂“合作社”,隻要是純商業性的市場組織,就不會有動機去照顧農民利益。加強行政指導下的農民組織建設是解決農產品流通問題的關鍵性舉措。台灣的“農業產銷班”、“農會”、“農業合作社”等農民團體的經驗值得借鑒。農民團體可以從生產信息發布和市場需求信息反饋兩方麵減少信息失真,加強小農戶的信息可靠性和抗風險能力,至少可以保證區域性的生產安定,降低供給的不確定性。

最後,打破“買全國賣全國”的蔬菜生產流通格局,縮短信息傳遞渠道。蔬菜是分散生產、分散消費的商品,生產地批發商(運銷組織)和消費地批發商的集中度,決定著整體的效率。而過於集中的全國性集散地,對於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來說,物流效率的損失可想而知。建立省域範圍內的“地產地消”體製,至少葉菜類如果基本實現本地供應,將會大大降低供給的不確定性。每個局部區域內都能做到心中有數,全國便在掌控之中了。消費地的“中央批發市場製度”是值得借鑒的有效方法,不僅可以實現生鮮農產品的快速流通,還可以防止投機行為對價格信號的幹擾。

三、流通政策的著力點

固然菜價拉動CPI上升令人驚慌,可是隻為按住價格,政策目光必然是短淺的。大蔥貴了顧大蔥,白菜賤了顧白菜,上上下下被價格指使得團團轉,結果仍是按下葫蘆起來瓢。“流通政策的目的是更加充分地發揮流通係統的經濟功能,提高流通的有效性”,即“追求交易的方便性、流通的效率性、分配的平等性和競爭的公正性” 。解決蔬菜價格問題,政策的著眼點應該是調整流通係統,政策資金的用力點也應該是製度和機製的建立,以機製引導行為,盡可能減少對市場行為的直接幹預。

市場經濟下,信息服務是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能。增強信息服務意識,降低蔬菜種植和流通決策的不確定性風險,才是安定菜價的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