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赫魯在日本的幫助下幾經波折現在逐漸控製了印度大部分地區,不過他還不知道印度很快就會在英日的陰謀下亡國滅種。
上次說道尼赫魯不聽話,日本人對此十分的不滿,日本人希望被征服地區就算不能直接成為日本的國土也應該成為日本的殖民地,但是尼赫魯仗著一開始日本沒有控製他,因此他在各個方麵都堅持獨立自主,盡力擺脫日本的影響。
現在印度已經建立了一套簡單的軍工企業,雖然生產不了什麼重型武器,但是在輕武器方麵問題不大,再加上繳獲和日本的援助,尼赫魯現在擁有軍隊一百多萬人,這就是他的本錢。
日本人現在在印度雖然被印度阿三所推崇,但是也僅僅實在感情上,實際上日本人在印度可以做生意,但是很多方麵也是有限製的,跟在中國完全沒有辦法相比,所以日本人非常的不滿。
日本人在部署澳大利亞戰略的同時,也在部署南亞戰略。日本人的的意思很簡單,在中國他已經吃了中國人多的大虧,這次他決定通過一些手段徹底消滅印度人,這種特殊手段就是細菌武器。
之前在泰國實驗效果十分顯著,搞的印尼和菲律賓都死了差不多一半的土著,當然那也是日本人後來有意控製,要不然情況就要失控了,現在日本人可以說牢牢的控製了這些地方。
在印度日本人也打算這麼幹,印度人雖然多,但是按照現在的情況,如果日本強行滅掉尼赫魯政府,雖然有那個把握,但是這樣無異於把印度人推到了盟國那邊,到時候日本人在印度會再一次飽嚐什麼叫人民戰爭了,所以日本人決定既然是敵人,那麼就徹底從精神上和肉體上徹底的消滅好了。
日本人的計劃是調集兵力跟盟軍展開殊死大戰,到時候必然會死傷很多人,然後日本人就會將他們研製的細菌釋放出來,偽裝成是死人太多造成的瘟疫。當然情況允許的話他們還會嫁禍給盟國,當然主要是英國人了。
如果事情成了,根據他們的計劃3億多印度人留個一億就可以了。事情成了之後,不管是前一種成了還是後一種,到時候日本人再出來救援印度人,那麼印度人一定會對日本人感恩戴德,那麼推翻尼赫魯政府也就沒有人能夠反對得了日本了,而後印度就將永遠為日本所控製。
日本人的這一計劃可行性也是非常的高,作為全球第二人口大國,印度人口在基曆1940年普查的時候達到了3億7千8百萬人口。
從王漢章將雅魯藏布江的印度人口趕走之後,再加上戰亂,印度已經損失了大約2000萬的人口,相對於3近四億人口來講是小巫見大巫了。
中國收複失地後的領土麵積在1300萬平方公裏左右,領土雖有變動,但是國土麵積已經達到了清朝鼎盛時期的領土麵積。
現在的印度還沒有分為巴基斯坦和印度,戈西河以東的地區已經歸了秦國。原本沒有歸秦國的時候印度的麵積為380萬平方公裏,現在大概在360萬平方公裏左右,還不到中國的三分之一。
但是中國地形複雜,很多地方養不起那麼多人,比如新疆擁有大量的沙漠,西藏地區海拔太高,土地貧瘠,外蒙古太冷,不適合農作物生長,就算中了下去,也隻能種上一季,而且產量也不會很好。
印度則不一樣,從喜馬拉雅山向南,一直伸入印度洋,北部是山嶽地區,中部是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幹高原及其東西兩側的海岸平原。平原約占總麵積的五分之二強,山地隻占四分之一,高原占三分之一,但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過1000 米。低矮平緩的地形在全國占有絕對優勢,不僅交通方便,而且在熱帶季風氣候及適宜農業生產的衝積土和熱帶黑土等肥沃土壤條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農業利用,農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長,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這裏的農作物也像東南亞一樣是一年三熟,當然他們的緯度是一樣的,還有青藏高原阻擋了來自西伯利亞的冷空氣,另外就是這裏百分之七十五的國土都可作為耕地實用,比中國要高得多,中國這麼大的領土麵積全部開發了,其耕地麵積也不會超過印度的一半,所以印度才能養的活那麼多人口。
日本人自然也看重這一點,沒有複雜的地形地貌、耕地多、土壤肥沃、日照充足,如果日本人在這裏繁衍生息,養個十億日本人也不是問題。
為了占據這片肥沃的領土,日本人的計劃是勢在必行的,這個計劃得到了包括裕仁在內的所有日本高層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