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這麼多學生的問題,”卡耐基頗感驚訝地說,“你一定得經常做決定。可是你好象很冷靜,不慌不忙的。你是怎麼做到的?”
霍克斯院長說:“是這樣的。如果我有決定要做,我就利用那天的時間來收集跟那個決定有關的一切資料,我是資料收集委員會的唯一委員。我不在意我的決定是什麼,隻研究跟問題有關的一切事實,這一來,決定就自己產生了。很簡單,不是嗎?”
這的確是很簡單、很明顯的辦法,但是,它也像許多常識一樣,時常被嚴重忽略掉。隻依情緒、偏見、性急等等采取行動而不根據事實做分析,這確實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這是一種小孩子“馬上就要”的欲望的延伸,不顧來往車輛就衝過馬路;不顧令人中署的酷熱就跑到海灘去,毫不思索就采取衝動、魯莽的行動。
有位婦女一直猜測她的丈夫對她不忠。她猶豫著不知道該將她的懷疑坦白地告訴他、指責他,還是帶著孩子離開他。最後,她將這個猜疑告訴了她的一位朋友瑪麗絲·瓊——一位小有名氣的心理治療師。
“你為什麼認為他在外麵有女人呢?”朋友問她。
她不假思索地說:“看他的樣子就可以知道。他以前很好相處,現在卻動不動就罵我、批評我,又說他工作到很晚,很累,不再陪我去任何地方了。從很多小地方也可以看出來——他甚至忘了我們的結婚紀念日。他已經完全不是以前的他了!”
這聽起來確實是有些不對勁,但是瓊請她在采取任何倉促的行動之前先查明一些事。瓊的第一個建議要她聯絡醫生,安排她丈夫去作身體檢查。另一個建議是要她設法查明他是否在工作上出了差錯。
這個建議很奏效。醫生發現他需要動一次緊急手術,手術後,他很快恢複了原先的和善,他太太也不再疑神疑鬼了。
這個女人差點就因自己的多疑而拿她的婚姻和一家人的未來做賭注,做出毫無理由的倉促、偏激的行動。
行動的能力當然是成熟心靈的一部分,但是必須根據適當的理解和知識而采取行動,不是想到什麼就做什麼。
愛生活就要愛自己
史邁利·布蘭敦說:“適當程度的‘自愛’對每一個正常人來說,都是健康的表現。為了從事工作或達到某種目標,適度關心自己是無可非議的。”
布蘭敦醫師的理論是正確的。要想活得健康、成熟,“喜歡你自己”是必要條件之一。喜歡自己,並不是“充滿私欲”的自我滿足。它僅僅是意味著“自我接受”——接受自己的本來麵目、自重和人性的尊嚴。
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其著作《動機與個性》中也曾提到“自我接受”。他把它列入了心理學的最新概念:“新近心理學上的主要概念是:自發性、解除束縛、自然、自我接受、敏感和滿足。”
成熟的人不會浪費時間比較自己和別人不同的地方——不會擔憂自己不像比爾·史密斯那樣有信心,或是像吉姆·瓊斯那麼積極進取。他可能有時會批評自己的表現,或覺察到自己的過錯和效率低下,但他知道自己的目標和動機是對的,他仍願意繼續克服自己的弱點,向前奮進,而不是裹足不前。
成熟的人會適度地忍耐自己,正如他適度地忍耐別人一樣。他不會因自己有缺點就痛不欲生。
喜歡自己,是否會像喜歡別人一樣重要呢?回答是肯定的。憎恨每件事或每個人的人,隻是顯示出他們的陰暗和自我厭惡。
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的亞瑟·賈西教授,認為教育應該幫助孩童及成人了解自己,並且培養出健康的自我接受態度。他在其著作《麵對自我的教師》中指出:教師的生活和工作充滿了辛勞、滿足、希望和心痛,因此,“自我接受”對每名教師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據調查,目前全美國醫院裏的病床,有半數以上是被情緒或精神出了問題的人所占據。有資料表明,這些病人大都不喜歡自己,都不能與自己和諧地相處下去。
分析導致這種情況的各種因素並不是我要講的內容,我隻是認為,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我們往往以物質上的成就來衡量人的價值。再加上名望的追求、枯燥乏味的工作,凡此種種,都容易使我們的精神產生疾病。我還堅信,由於普遍缺乏一種有力、持續的宗教信念,更使人們的精神無所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