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使自己成熟起來(2)(1 / 3)

“時間已經過去了5年半,現在我再度身體檢查,醫生認為我脊椎骨的情況生長良好,看起來可以繼續維持另一個5年。醫生要我保持愉快的心境、對生命充滿信心,並且繼續向前行。這正是我的信念。隻要我身上的肌肉還能活動,我一定不會放棄。”

赫德裏太太的故事,證明了信念的力量,她的成熟是信念支撐起來的,並且根據這個信念采取行動。

當然,要想變得成熟,僅有信仰是不夠的。信仰的好處是能增強勇氣,使我們在接受考驗的時候,不至於臨陣退縮。我們隻有以信仰做基礎,然後付諸行動,才能達到我們理想的目的。

有位會計師,他在應聘一家公司的職位時,曾受到品格的考驗。由於這個職務須處理極大的款項,公司便派了一名心理學家來與他麵談,借此詳細觀察他的品格與誠實度。那名心理學家問了他一個問題:“假如你有機會可溜進一家戲院看電影,不用付錢,你會這麼做嗎?”心理學家知道,假如一個人不能在小事上表現誠實,則在有機會獲取大利益的時候,他的舉動就更加令人驚訝。

每個人的思想都會借他的行動表現出來。耶穌曾說過:“憑他們所結果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是的,行動是檢驗思想的試金石。如果沒有行動,其哲學理論叫得震天動地,對我們也沒有絲毫益處。我們所結的果子將是苦的,我們的生命也是假冒偽善的。

隻要有了堅定的信念,就應當付諸行動。

夏威夷有一名叫保羅·瑪哈的建築承造商,麵對任何艱難困苦都不輕言放棄。因此事業做得十分成功。

1931年,瑪哈先生在建築和工業界四處打聽,想要找一份工作。當時因為他年輕沒有經驗,因此處處碰壁,好久都沒有一個企業錄用他。當時各行各業都很不景氣,沒有公司需要增聘工程或製圖人員,就是經驗豐富的老手也是朝夕不保。

“我感到非常失望。”瑪哈先生很坦誠地說,“但後來我決定,假如沒有人願意雇我,我就自己來做。我從親友那裏借了500美元,然後成立了一家小小的建築承造公司。”

“就這樣起步,當然有很多困難,想要蓋房子的人,誰會願意找一名沒有經驗又沒有名氣的人來做呢?但無論如何,我鼓起勇氣,下定決心要幹到底。就憑這麼一種信念和堅持,我終於找到了幾份小生意做。”

“我的第一單生意是承造一棟2600美元的房子。由於缺乏經驗,估價不準,結果賠了200美元。但是,有了這次失敗的經驗,接下去的幾樁生意便彌補過來了。由於我堅定信心,不言放棄,終於度過了一生中最大的難關。”

是的,人不會因為沒有信心而跌倒,但是若不能把信念化成行動,並且不顧一切地堅持到底,理想就無法實現。

擁有獨立的個性

玫瑰花粗看起來都十分相像,其實不然,隻要仔細看,便會發現它們朵朵不同,甚至連屬於同種的類別,開出來的花都彼此不太一樣——如生長的速度、花瓣曲卷的程度、顏色的均勻與否等等,隻要仔細分辨,便可以發現它們身上的細微差別和獨特風姿。

自然界如此,人類的情形更是如此。亞瑟·吉始博士對古代的生活及民欲極有研究,他曾說過:“沒有兩個人的生活遭遇是完全相同的……每個人均有他與眾不同的生活。”不錯,每個人的生命軌跡都按照自身的規律發展,決無雷同之處。

走向成熟的首要條件,就是我們須要了解並接受這個事實,因為這便是我們與他人溝通的基礎。除非我們真正把他人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正如我們本身的情形一樣,否則,要想與他們建立起有意義的關係是不可能的。

這聽起來很容易,但做起來卻困難重重。例如,我們常自認是個沒有階級歧視的國家,實際上,卻到處充滿了階級歧視。我們常常把別人定位在某個階層——如,普通百姓、中上階層、中下階級、大眾市場、低收入人群、街頭流浪者、白領階級、藍領階級、上流社會,等等——這些都反映出我們不願或不能把別人視為獨立個體,而隻能把大家看成層層疊疊的缺少特色、沒有個性、沒有姓名的群體之一。

我們自己何嚐不是別人歸類的對象。許多社會研究或調查人員,幾乎對我們無所不知:每天喝多少咖啡、有幾輛車子、什麼品牌、喜歡看什麼電視節目、收聽什麼電台等等。

社會學的這種歸類通常強調“定位”、“無藩籬”、“社會流動性”等,以順應我們評定某族群的需要,而完全忽視個人的獨特性。個性主義已遭到破壞,甚至已瀕於滅亡。無怪乎人們在對自己的獨特性已愈來愈沒有概念,甚至沒有了自己的思想,更不敢標新立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