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使自己成熟起來(2)(2 / 3)

現代人對如何使自己變得“獨特有個性”這方麵的知識,充滿了渴求。姑且不論社會對我們的評定歸類、對我們順應群體的要求帶來什麼壓力,在內心深處,我們卻希望自己能與他人有所區分。為了表達這種渴求,解除這種束縛,許多人被送進心理分析家的診所或精神治療師的病院裏,還有人用酒精、藥物來麻醉自己,使自己完全墮落。到底用什麼方法來治療這些疾病呢?要如何才能使我們更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獨特性?要如何才能以更成熟的態度去認識自己?這裏有3點建議:

第一,每天抽出時間獨處,對自己進行反思。

現代生活的忙碌緊張,使我們愈來愈少有時間給自己深思的機會。我們應該想辦法抽出時間來麵對自己、認識自己。

對此,不同的人通常有不同的獨處方法。詹姆森通常在人群擁擠的街道上,一麵散步,一麵冥思。“這種方法,可以使我達到忘我的境界,所想出的許多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比較獨特。”

卡耐基喜歡到附近的教堂去,以尋求片刻的寧靜。這種方法可以安定神經,恢複精神,並使自己的心靈變得清澈起來。此外,他還喜歡接觸大自然。他雖然並沒有充裕時間可以散步或從事什麼戶外活動,但他可以獨自到花園裏走走,甚至隻坐在窗旁偶爾眺望窗外的藍天或樹木,這些都可以讓心靈得到極好的休息。每次見到季節的變遷,無論是麵對一望無垠的風景,或隻是一片小小的土地,我都會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與美妙,甚至想象自己也融入其中,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

更多的人卻喜歡靜室獨處,或用其他自我隔離的方式。總而言之,每天抽一小段時間出來,不受幹擾地自我反思,能夠對你自己的生活、信仰和種種行為進行深刻探索。曆史上許多哲學家或思想家,便時時獨處靜修,他們都獲益匪淺,如耶穌、佛陀、施洗約翰、笛卡兒、蒙田、拜揚等。

第二,勇於掙脫習慣的藩籬。

我們都生活在習慣的藩籬或習以為常的無聊事件裏而不自知,非用火藥或極大毅力難以將之破除。想想看,我們有多少人每天都不斷重複相同的行為,生命因此而變得遲鈍、單調和毫無創新。

下麵,一位家住俄克拉荷馬州的年輕婦女把自己如何突破習性束縛的經過:

“我和丈夫都愛看電視,每天傍晚一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視,然後一麵吃速食餐,一麵看節目,直到就寢時為止。我們很少去拜訪親朋好友,或閱讀書報,或到外麵去參加其他活動。因為做那些事會因此錯過一些電視節目,就是有人來拜訪我們,我們也常常心不在焉,隻盼望趕快回到電視機麵前。一天,我和幾個老朋友一道吃午餐,發現自己很難和他們打成一片,因為他們所談的話題我都不清楚。我很少到別的地方去,也很少閱讀什麼報紙雜誌,我幾乎很少做其他事——我唯一的嗜好就是看電視。”

“我把自己遇到的尷尬告訴了丈夫,並對他說,我們得想辦法把這個習慣改掉。他表示同意,我們便開始計劃要如何去做。我們先報名參加某些成人教育的晚間課程,也開始偶爾去打打保齡球;我們到朋友家拜訪,或到圖書館借書來看,並大聲念出來給大家聽。我實在很高興終於擺脫了壞習慣,我發現這無論是對工作或婚姻,都大有幫助。我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與他人的關係也變得密切起來。”

這兩個深陷在習慣的泥沼裏的人,經過共同努力,終於自己拯救了自己。

第三,發現生活中最能讓我們感到滿足的東西。

請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森在1878年寫給妻子的一封信:

“……我經常想,檢驗一個人品格的最好方法,應該是發掘出他的精神狀態來,尤其是發生某些特別事件的時候,使他能感覺到自己最深刻、最活躍的生命。在這種重要時刻,他的心思會豁然開朗:這是真正的我啊!……”

也就是說,興奮時刻會把我們的真正麵目呈現出來。因為,感覺到“最深刻、最活躍的生命”,正是最令人興奮的事!

或許,這種興奮與觀念、性格或某種客觀情況有關。但無論如何,興奮本身能讓我們擺脫掉習性、厭煩和壓抑,然後把我們整個的形態生動地表現出來。

興奮的品質是人類工作能否成功的極重要因素,因為情緒的動力是促成我們向前進的力量。偉大的物理學家及諾貝爾獎得主愛德華·維克多·亞伯頓爵士就說過:“在科學研究的領域裏,我認為熱忱要比專業技術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