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戰勝挫折走向成功(2)(3 / 3)

被人譽為“樂聖”的德國作曲家貝多芬一生遭到的苦難折磨數也數不清。他貧困,幾乎要行乞;他失戀,簡直快自殺;他耳聾,對他寄托於音樂事業是最大的打擊。在一般人眼中,貝多芬的人生何談機會之有。可貝多芬就是個超越於自己命運的強者,他宣言“我要向命運挑戰”,於是就是在他耳聾之後也能譜出《第九交響曲》這種不朽名作。也正如他給一位公爵的信中所說:“公爵,你之所以成為公爵,隻是由於偶然的出身,而我成為現在的貝多芬,全靠自己。”

挫折是人人都會有的。受到挫折後,一味地埋怨時運是毫無意義的。你必須冷靜的分析尋找原因所在並克服它。挫折隻是命運的附帶品,它絕不能決定命運。可是同樣的挫折在不同的人身上會有不同的結果。對於命運論者,挫折隻需一擊便可打倒這種人;而對於相信命運由自己創造的人來說,挫折隻會激起他更大的鬥誌。他會檢討失敗,重新上路,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艱難玉成”。

可見,挫折可以讓人一墜到底也能讓人飛得更高,全在於你對命運的心態。

著名的數學家張廣厚,在初中時曾經數學不及格。這一重重的打擊反讓他立誌學好數學。在經過艱苦的奮鬥後,張廣厚考進了北大數學係。可在入學後,麵對眾多的優秀學子,張廣厚苦修得來的數學知識顯得不夠,在開學測試中排在很後麵。但張廣厚還是不氣餒,他相信自己的努力終有回報,終於以出色的成績修完了數學係全部課程,並進入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後來有了許多數學方麵的貢獻與成績。

張廣厚為什麼能從一個“命運不佳”者成為一個著名數學家呢?因為他有正確的命運觀,他始終相信命運在自己手中,挫折隻是暫時的,隻要你朝著目標不懈奮鬥,達到目標不過是遲早的事。

成功的途徑並非一條,不能有一次碰見困難便說命運殘酷。“條條道路通羅馬”,你不能克服這條路上的困難,完全可以走其他路。就像考不上大學的學生,你能說他們已經沒有前途了嗎?連大名鼎鼎的愛因斯坦都是兩次都沒有考上大學的落榜者,但他卻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他開創的“相對論”理論連大學教授都沒幾個能看得懂。

當然,有一些不幸的“命運”也是客觀存在的。例如人們不能選擇自己的出身、時代、家庭等等。身處落後地區,貧困家庭,起點是很低的,要想追上別人也很困難。但是機會是無處不在的,它並不是一個嫌貧愛富的人,隻要你懂得去觀察,再差的情況下也總是有機會存在的。

所有有成就的人都是命運的強者,但他們並不是都站在良好的起點上出發的。要想舉出從逆境中掙紮出頭的成功人士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他們為什麼能抓住成功的機會呢?就因為他們明白命運並不是不可戰勝的。命運與機會就像是雙生兒。一個人的命運不是一條直線到底的大道,而是有著無數的支路,通往有喜有悲的結果。機會就像是路標,指明了前進的方向。能夠懂得自己掌握命運的人,就能夠看見這些路標,選擇自己想起的方向。而不敢挑戰命運的人,就看不見任何路標,他們隻會順著自然變化走下去,過著完全被動的人生。

所以,想看見機會的人。要做到的第一步便是端正自己的人生態度,弄明白命運與機會的關係。隻有明白了命運的多樣性,才會懂得自己原來有選擇命運走向的權力。而這種命運的多樣性,正是由偶然的機會造成的。有了機會的存在,才會開辟出不同的人生道路。相信命運有著必然走向的人,是不懂得去發現偶然的機會的。不改變這種想法,機會永遠也不會垂青於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