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隋而興的是太原留守李淵,乘天下大亂,捷足先登,入據了長安。然後削滅群雄,統一天下,李淵稱帝是為唐高祖。唐高祖在位九年,傳於太子李世民是為唐太宗。太宗在位二十三年,年號貞觀,這是中國曆史上最輝煌的一頁,史稱“貞觀之治”。這個時候政治昌明,武功強大,學術思想自由發展。國家發揮出雄厚的力量,北方擊潰突厥,西方擊敗西域諸國與西突厥。兵力東北達到朝鮮,西南達到印度,疆域比漢朝全盛時還要廣大。唐太宗被西北民族尊為天可汗,天可汗好象萬物之王的意思。這個強盛的局麵,一直維持了六朝(太宗,高宗,中宗,武後,睿宗,玄宗)一百二十多年,到唐玄宗天寶之末。唐玄宗也是個英明的君主,可惜晚年耽於逸樂,寵愛楊貴妃,把政事前後交給李林甫、楊國忠兩個奸佞。因之政事敗壞,而引起北方一個軍閥──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的叛亂。當唐玄宗歌舞升平的時候,那安祿山的變兵已一瀉千裏攻陷洛陽進入潼關。唐玄宗倉皇避難,逃往蜀中。太子繼位是為肅宗。安祿山的叛亂繼之史思明的叛亂,史稱安史之亂,是唐代盛衰的一個大關鍵。安史之亂賡續了七年之久,後來雖經郭子儀、李光弼等人的努力,將安史之亂討平,然而唐朝元氣大傷。因為安史之亂曾借兵北方的回訖,而引起回訖的驕橫;又因安史之亂,重兵東調,西方空虛,而引起土蕃之入寇;而西南方的南昭又獨立。最大的惡果是安史之亂雖然被剿平,但安史餘孽並未鏟除,都被封為節度使,各自擁兵竊位,盤踞在黃河南北,遂構成了藩鎮之亂。這藩鎮的內憂和吐蕃的外患,一直成為唐末的兩大創傷,一直不曾平定。自安史之亂後,唐朝一蹶不振,成為一個苟延的局麵。在這內憂外患交迫之下,中樞政治亦無起色,發生了宦官專權與政黨鬥爭的種種病態。其間雖有德宗、憲宗兩朝號為中興,略有振作,也難挽回頹勢。這個殘局延長了一百多年,到唐僖宗的時候,種種積累的病症千瘡並潰,而形成了一個大規模的民變。黃巢、秦宗權之亂,曆時十五年,蹂躪遍於全國,殺人數百萬。後來匪亂雖被河東節度使李克用和出身土匪的黃巢降將朱全忠所平,而朱全忠也就乘勢害死了唐昭宗,而篡奪了唐室。唐朝自李淵建國凡曆二十一帝,二百九十年而亡。
這二百九十年中,雖然分做治亂兩個階段,但在政治製度和文化方麵,都有了極大的進步。隋唐是中國政治製度,在中古時期的一個奠基時代。諸如中央政府的組織,考試製度,兩稅法都為後代所本。文化方麵,詩歌文學的發達,民間工藝的發達,都有極燦爛的成就。學術思想方麵,佛教自兩晉、南北朝開始,大規模東傳,到唐代而極盛。從此中國的民間社會與儒家思想,都受了佛教的影響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唐朝滅亡之後,也好象漢朝的覆亡一樣,接著是一段大分裂和大紛亂。朱全忠建都汴梁(河南開封),國號梁,是為梁太祖。僅傳兩主,六年而亡。亡梁的是河東節度使李克用之子李存悖,李存悖建都洛陽,國號唐,為唐莊宗,史稱後唐。後唐傳了四帝十三年,被河東節度使石敬塘所滅。這時北方新興了一個民族叫做契丹,石敬塘滅後唐時曾借兵契丹,許以割讓土地,契丹因此強大。石敬塘改國號為晉,為晉高祖,仍建都汴梁,史稱後晉。後晉傳了兩代僅十一年。石敬塘的侄兒石重貴,因為得罪了契丹,契丹主耶律德光率兵南下滅了後晉,在汴梁住了三個月,引兵北還。河東節度使劉知遠乃乘虛進入汴京自立為帝,國號漢,是為後漢高祖。後漢傳為兩代,僅僅四年,為郭威所篡,國號周,仍建都汴梁,是為後周。這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一統相承,都建都中原,我們稱他為五代。這五代的政治勢力僅局促在中原一隅,其他同時割據的還有占據在江南的吳、吳越、南唐;占據在西蜀的前蜀與後蜀;占據在湘黔一帶的荊楚;占據在閩、粵的王閩與南漢和後來占據在河東依附於契丹的北漢,稱為十國。這幾十年中實在是個支離破碎、四分五裂的局麵。這個時候社會政治的風氣極壞,人心消沉,士無廉恥,又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低潮期。
這五代十國,可以說是唐末藩鎮之亂的延長。而其中的後唐、後晉、後漢的君主又都是沙陀人。這是一群軍閥的天下,將驕兵悍,誰有兵權在手,誰就可以造反。兵變和篡奪成為常事,國家綱紀蕩然無存。後周郭威在位三年,傳位於養子柴榮是為周世宗,周世宗是個英明的君主。他北逐契丹,西敗後蜀,南收淮南,眼看就要統一天下,可惜中道駕崩。他掌管禁軍的統領,殿前都檢點趙匡胤帶兵出發北征的時候,走到陳橋地方,接受士兵的擁戴,就篡周自立,國號宋,仍建都汴梁,是為宋太祖,史稱“陳橋之變”。後周傳世三代僅僅十年就亡了。
宋太祖趙匡胤憑藉著周世宗的政治資本,掃滅荊楚、後蜀、南唐、吳越,除了北漢外,全國統一。太祖出身軍人,深知五代以來軍人跋扈的積弊,所以他建國後第一件大事是削奪地方軍人的兵權,而提倡重文輕武的政策,然而矯枉過正,從此造成宋代一朝武力的不振,又偏偏在這個時候,北方先後興起了幾個強大的敵人。頭一個便是契丹,契丹是東胡族,興起於遼河的上源,在唐末五代時開始強大,擴張到今熱、察、與河北、山西的北方,在耶律德光時建國號為遼,國力很強。太祖之所以不能討平北漢,就是因為北漢憑藉著遼人的保護。中國外患在五代以前是常在西北,自從五代以後,遼人的興起,乃轉為東北,這是當時國際形勢的一個大轉變。宋太祖去世後,太宗即位,因為討伐北漢,遂與遼人發生激烈衝突。而宋軍是屢遭挫敗,雙方戰爭不已,直到宋真宗時與遼人訂立盟約,才罷兵言和。以後一百年,宋、遼成為兩大對立之局。遼患告一段落,西北方黨項人所建立的西夏之患又起。這一個小小的國家,宋朝興兵討伐竟屢屢失敗,國家的人力、物力損失很大。宋朝何以會這樣不振,實在是由唐末五代以來,內外的積弊太多,未經整頓就遭逢強敵。所以在宋朝開國後一百年,宋神宗的時候,出了一位大政治家王安石。他有誌於富國強兵,振衰起弊,他要徹底的變法圖強。可惜沒有人和他合作,遭遇到種種壓力與阻礙。他又心高氣傲,操之太急。結果變法未成而引起政黨之爭,宋朝的政治更一蹶不振了。就在這病上加病的時候,東北又興起了一個強大民族,是女真人所建立的金朝。從白山、黑水之間,長驅南下,滅掉遼國而與宋為鄰。金人遠比遼人為凶暴。宋人與金人修訂合約不成,金人就大舉興兵南下。在宋欽宗靖康元年(西元一一二六)渡河攻陷汴京,將宋欽宗與太上皇宋徽宗父子,及太子、後妃、親王等三千人,一齊俘虜而去,將汴京燒殺搶掠一空。這就是曆史上的“靖康之恥”,和八百一十五年前的“永嘉之禍”如出一轍。這時宋朝和戰不定,人各一心,許多忠臣義士竟發揮不出力量。轉瞬間金兵再度南下,黃河以南也變成為胡騎馳驅之地。宋欽宗之弟康王趙構,在戰亂中倉促即位,是為宋高宗。高宗被金兵一路窮追,一直追到浙江的溫州海上,金人才收兵北還。後賴韓世忠、嶽飛與吳麟這些忠臣勇將的努力奮戰,才把金兵擊退。宋高宗才得建都臨安(杭州),成立偏安之局。這時在秦檜力主議和,而嶽飛主戰,秦檜認為嶽飛是和平的障礙,結果犧牲了嶽飛,而成立了紹興十一年的和約,宋對金稱臣賠款割地而和。這個屈服的和平,維持了二十年,又起戰事,再度言和。就這樣和和戰戰延續了八、九十年。其時,從東北黑龍江外蒙古之間,又興起了一個更強大的民族,就是蒙古。這蒙古人從東北崛起,在宋甯宗時就統一了今外蒙古,群擁其首領鐵木真為成吉思汗(宇宙大皇帝)。成吉思汗南下占領了金人的地方,把金人趕到黃河以南。然後揮兵西向,以破竹之勢穿過中亞西亞,一直打到歐洲。折轉回頭滅掉西夏。在戰爭中成吉思汗負傷而死。窩闊台即位,興兵南下,攻下汴京、蔡州、把金人滅掉。旋揮兵西征,打入歐洲,建立欽察汗國。窩闊台死,子貴由繼位是為蒙古定宗,三年去世。蒙哥汗即位是為憲宗,即派旭烈兀三度西征,建立伊兒汗國,又同時征服了東方的高麗。這時整個亞洲的北部與歐洲一隅,在五十年間,完全被蒙古征服,有如狂風暴雨一般。到世祖忽必烈時建都燕京,改國號為元。乃以雷霆萬鈞之勢南下滅宋,宋人自然支持不住,雖節節敗退,卻節節抵禦,艱苦抗戰了十年。僅僅襄樊兩城就死守了五年之久。一直抵抗到最後,陸秀夫走到廣東的南端,負帝芮投海而死,而宋亡。宰相文天祥被俘到燕京,三年不屈,作“正氣歌”,從容就義。兩宋曆三百二十年而亡。宋朝雖亡,許多忠臣義士表現了偉大的愛國精神,這也正是受了宋朝三百年理學的影響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