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古夷人(2 / 2)

《帝王世紀》、《鹽鐵論·國疾》等許多書籍都說:“禹出西羌,文王生北夷。”西羌,是因羌人在中原之西,其部落也眾多,分屬於多少民族無法定論,其中就包含了今彝族的先民尼(夷)部落,伏羲部落就是其中之一。史載:禹的出生地在四川汶山郡廣柔縣的石紐,那裏世代都是彝族先民古夷(尼)人的生息地域。當然禹也屬古夷人。《集解》引皇甫謐雲:“孟子稱禹生於石紐,西夷人也。”夷(尼)在彝語中為黑色,意為祟尚黑色的人。史載,中國曆史上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也崇尚黑色,足見秦始皇,要迫其族屬也屬於夷(尼)人。由引可見,夷(尼)人在先秦時代,在中原地區分布很廣。東夷屬夷(尼)人,長江流域的洞庭湖畔有夷(尼)人,伏羲、炎黃屬夷(尼)人。連創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國家的夏禹,創建延續八百年江山的周朝第一個國王周文王,第一個皇帝秦始皇都屬於夷(尼)人。他們與世居雲南、四川金沙江兩岸的夷(彝)族人,有血緣文化上的密不可分的聯係。

據《彝族源流》、《西南彝誌》記載:尼能時代,夷(彝)族先民曾經作過多次大分支,其中有些就遷徙到了“宇宙的東方”。遠古時代遷入巴蜀盆地的古夷(尼)人,憑據那裏肥沃的土地,發展很快,人口眾多,文化也相當發展。萬年前,在地球第四紀冰期過後的世界性“大洪水”時,巴蜀盆地洪水橫流,無法為生,可能又被迫分支向四麵遷徙。乘船沿長江往東遷入湖南、湖北的,從湖南彭頭山遺址中出族徽符號(尼),依稀可見其蹤跡。往北遷入甘南,後趁洪水後中原人口空虛,從甘南進入中原的,是伏羲部落。漢史書記載:“伏羲生於成紀(今甘南天水)”就是證明。以畜牧為業往川西北遷入康青藏高原的,是後來被漢史書稱為“西羌”的“爾梅,爾瑪”諸部落。《山海經·海內經》載雲:“伯夷父生西嶽,西嶽生先龍,先龍是始生氐羌,氏羌乞姓。”這也就是氐羌是古夷分支的有力佐證。後來,羌人中的一些部落,如“博”、“兌巴”、“藏巴”、“康巴”等。逐漸演化為藏族。今彝羌文化有許多相同相似的東西,許多史家不了解彝、羌的分支曆史,就把彝族支係說成是“氐羌後裔”,實際是本末倒置。

自稱寅(尼)的彝族,是個曆史極悠久的民族,其曆法“十月獸曆”、“十月太陽曆”、“刻劃文字”等都可以追溯到萬年以前。今生息於西南的白、納西、哈尼、土家、傈僳、拉枯等,在語言上都歸屬於漢藏語係藏緬語族彝語支,原因是這些民族的語言、語詞、語法結構都與彝語相似。說明這些民族與彝族同源共祖,是一個祖先族群在遠古曆史上逐漸分支走向獨立的,因此,他們也都是西南遠古時代的夷“尼”人的後裔。

從上述的種種史料可見,中國遠古時代的夷(尼)人,是一個相當龐大的部落族群,其生息的區域,從西部、西南部往中原地區延伸直到東海之濱,可謂是中國古代的第一大族群。隻是這個大族群,當時比較分散,還未形成一股有統一組織和領導的勢力,部落各自為政。以後,各自在自己生息的地域逐漸形成獨立的民族群體,加之文字的創造與發展成熟滯後,數千年後人們追溯他們,古籍之中隻有一些不成體係的零星記載。可幸今天的民族學大大發展,我們憑據古籍中一星半點的記載,結合古代語言的存留,結合地下出土的文物,還可依稀窺見其生存發展的大致麵貌。古夷族群的文化特征

古夷(尼)人既然是一個同源共祖的大族群,在血緣、經濟、文化上,必然有許多密不可分的聯係。斯大林劃分民族有四個要素,一是共同地域,二是共同經濟、三是共同的文化,四是由共同經濟文化造就的共同的心理素質。四個要素,古夷族群全都具備。雖然經過數千上萬年的發展,形成了許多不同語言、文化(包括服飾、習俗)的獨立民族。這些民族,我們不仿將他們稱為古夷係民族。這些古夷係民族,現在所處地域不同,都已有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發展程度也各不相同,有的比較先進,有的還相當落後,但追溯其古文化,都可以發現許多相同相似的文化特征: